光幕內容使萬朝帝王們心有餘悸,各朝帝王言論都顯示在光幕中,這回萬朝百姓,書生不僅能看到本朝皇帝之言,其它王朝皇帝之語也同樣看到,這回許多人開始懷疑自己讀的聖賢書是不是正統的儒家學說了。
秦朝秦始皇:“聖人?儒家之學,朕之大秦從不認為孔丘是什麼聖人,爾等卻將其視為唯一,遷腐之極也。”
漢武帝:“朕當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非獨尊儒家,儒為皮,道為骨,法為心這才朕之本意,何曾想到後世王朝之帝王會如此蠢笨。”
東漢光武帝:“朕提倡忠義氣節,也沒料到宋朝始會有什麼程朱理學,這還是儒家之學嗎?”
此時,一位明朝的皇帝發言了:“我朝自太祖起便重視實學,倡導經世致用,若是依照程朱理學,豈不是要讓天下士子都成了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
隨著這位皇帝的話語落地,其他朝代的帝王也紛紛附和。一時間,朝堂之上爭論不休,眾人對儒家思想的真正意義展開了深入探討。
最終,眾帝王達成共識,儒家之學應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和變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需求,為國家和人民帶來福祉。於是,一場關於儒家思想的大討論在萬朝之間展開,這場討論也為後來的文化繁榮奠定了基礎。
時空之城內文洛陽看著萬朝討論,也是參與其中進行辯論,對儒家文化在華夏影響力進行分析,認為這一切與帝王為維護統治有關,過分抬高儒家思想在封建王朝的地位這並不非是一件好事,諸子百家各有其優秀的地方,不能儒家一家獨大,一概而論。
在與萬朝帝王,大儒,名臣交流中,文洛陽指出,儒家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確實存在被篡改和曲解的地方。比如,一些統治者為了自身利益,對儒家經典進行了刻意解讀,使其成為鞏固政權的工具。
他還提到,儒家文化中的某些觀念,如三綱五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的思維和創造力。而諸子百家中的其他學派,如道家、法家等,也有許多值得借鑑的思想。
最後,文洛陽總結道,我們應當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對待各種思想流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動文化的多元發展。
這次跨時空對話,文洛陽自身也頗有收穫,同樣華夏各朝古代讀書人,帝王將相也從中得到啟迪,古人們也明白後世並非否定儒家文化,而是因為歷史發展中被有意否曲或篡改,這對於文化傳承是不利的,也很容易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尤其是帝王為達目的而毫無底線思維,久而久之只會讓天下陷入災難,也是王朝覆沒的原因之一。
文洛陽再次分析自秦朝以來為什麼王朝沒有超過三百年的,文洛陽說道:“首先從氣侯角度分析,當氣侯適宜,社會相對穩定時,在古代由於生產力有限,農人都是靠天吃飯,氣侯適宜糧食產量相對平穩,加入自然災害較少,王朝自然平穩。
當氣侯異常,氣溫驟降,往往發生在王朝中後期,農人種田顆粒無收,必然引發災荒,而使王朝陷入滅頂之災。
其二,王朝到中後期隨著土地兼併日趨嚴重,百姓失去土地,成為佃農,稅收減少,導致經濟崩潰,王朝也面臨滅亡。
第三便是世家,士大夫階層貪婪,加上帝王昏庸無道,苛捐雜稅日益嚴重,使王朝進一步走向衰敗,民不聊生,亡國改朝換代是必然的。”
文洛陽與萬朝帝王交流,也讓萬朝那些開國之君與有為之君陷入沉思,文洛陽也講明白討論王朝更迭並沒有完全展開講,講的只是所有王朝滅亡的共同原因,真正滅亡的原因每個王朝是不同,也要逐個分析,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也許能查出真相。這些要等文洛陽講完歷史以後才能各朝帝王面對面交談,尋找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