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幕中的內容投影於萬朝之中,帝王們各有各的心思,對於謙這樣的文臣只要有點腦子的人都明白于謙忠的是大明而非皇帝,是為民請命的人。
萬朝帝王們都知道光幕背後是時空之城城主文洛陽,他是可以開啟時空之門的人,此前已經幫助過一些帝王去改變歷史,更多的目的是征討四方。如今講述歷史名臣名將其用意不言而喻。
光幕:“在華夏上下五千年歲月中有許多名臣,被譽為四大名臣的人有多個版本,其中三位均在其中。
那麼先看一下是誰呢?他們分別是狄仁傑,海瑞,包拯,魏徵,諸葛亮,張載,張居正等。這也是為什麼後世有不同的四大名臣排名版本的原因。
排名版本的不同主要是從什麼角度來評價,如果從為人臣,忠君愛國,為天下百姓,為江山社稷角度來分析,四大名臣分別是狄仁傑,魏徵,張載,包拯。
從斷案判案,為官清正角度講分別是狄仁傑,包拯,海瑞。從勸諫君王,敢於指出君王過失,一心為民角度講分別是魏徵,狄仁傑,包拯,于謙。從個人剛正不阿,為官清廉正直角度來說分別是魏徵,狄仁傑,海瑞,于謙。從領兵作戰角度講分別是狄仁傑,于謙,諸葛亮。”
光幕介紹中讓萬朝之中的唐宋明三朝的古人們有些驚訝,這後世子孫對歷史名臣評價又是如何的呢?
光幕很快給出一個答案,光幕:“不妨先簡單說一下這幾位名臣,讓人們有個瞭解。
這四位名臣被稱為輔政高手,又稱為史上四大賢臣,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不畏權貴,剛正不阿,為官清廉,一心為國為民也得罪了一些奸邪惡人。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不少民間故事,這些故事傳承千年,深入人心。
包拯,北宋仁宗年間的名臣,民間人稱包公,包清天,故事有包龍圖系列。民間有戲曲,後世有影視劇如《七俠五義》《新鴛鴦蝴蝶夢》等作品都是講包拯的。
包拯,包公為官清廉,言行一致,不畏權貴,剛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別是他嫉惡如仇,執法無私,為民請命的精神千百年來更獲得無數民眾的好感和欽佩,受到老百姓敬仰,崇拜的少數幾個大清官之一。
從包拯的故事可以看出成就一位清官的未必是他剛正不阿的精神和不向權貴低頭的氣質,而是他懂得在高壓下生存的技巧,同時又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獲得實現抱負的權力,僅僅是一腔熱血和滿腹慈善的人是沒有辦法在大宋的官場活下來的。
包拯作為不朽的清官形象早已越過時空為前人和今人,為黃面板龍的傳人,崇尚清廉的外國人所敬重。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包拯出仕時寫的這首戒廉詩體現為民者願,可作為政者師。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中國北宋政治家,天聖五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
慶曆新政失敗後曾主張嚴格選拔官員,裁汰冗雜,貪暴,懦弱的官吏,年老的官吏應強令致仕,以解決冗官問題;停止招募士兵,揀斥老弱,以解決冗兵問題並選將練兵,訓練義勇以備邊;抑制貴戚和宦官等的權力,輕徭薄賦,節省開支等。
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
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建言興利除弊。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
嘉佑六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佑七年包拯逝世,享年六十四歲,獲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
包拯審案明察,執法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