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對外聲稱是要清除皇帝身邊的奸臣,維護祖宗的成法。而這拜謁祖陵的舉動,無疑是在向天下人昭示他對祖宗的敬重之情,更是在強調自己皇位繼承的合法性,向世人暗示自己的所作所為皆是為了扞衛朱明王朝的正統地位,絕不是簡單的篡權奪位之舉。
況且無論在哪個朝代,孝道以及對祖先的崇敬都是社會的重要價值觀。朱棣透過拜謁祖陵這一行為,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孝道,試圖以此來贏得士大夫階層和普通百姓在輿論上的支援,儘可能地減少人們對他起兵反抗朝廷的牴觸情緒,從而讓自己的南下之舉更具正當性。
同時,這一行為還能夠激發將士們內心深處的家族榮譽感,增強他們對朱明王朝的忠誠之心,讓他們堅信自己此刻正是在為了維護皇室尊嚴和祖宗基業而奮勇作戰,進而提升軍隊的凝聚力和戰鬥意志,為接下來的決戰提前鼓舞士氣。
當然了,朱棣拜謁祖陵還有著另外一層心思,那便是尋求祖先的庇佑。雖說他以“靖難”之名起兵,可心裡也清楚,自己做的事本質上就是造反篡位。雖說起兵以來似乎屢屢有上天相助,但他還是希望能得到祖先在冥冥之中的認同和庇佑,保佑他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取得最終勝利,順利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也好讓自己心裡能少些負擔。
盛庸得知朱棣已然攻下泗州,不敢有絲毫懈怠,立即率兵趕赴淮河,精心佈置防線,意圖阻礙燕軍渡河。朱棣面對盛庸如此嚴密的防守,心裡明白若與其陷入隔岸對峙的僵持局面,那必定是夜長夢多,畢竟朝廷剛剛經歷大敗,後方定然更加空虛,他一心想著繞開盛庸,然後一鼓作氣直取京師。
朱棣召集眾將,眾人一番商議之後,決定取道淮安、鳳陽,試圖以此繞開盛庸繼續南下。可惜的是,淮安與鳳陽兩地的南軍皆頑強抵抗據城死守,燕軍的攻勢連連受阻,最終只能無奈作罷。
見此情形,朱棣深知要想繼續南下,就必須想辦法擊潰盛庸的防線。然而,盛庸本就是善於防守的將領,燕軍此前在濟南、東昌強攻盛庸所部時,皆是鎩羽而歸,此刻他沿河而守,強攻的難度更是可想而知,思來想去,唯有偷襲一途或許可行。
思慮良久之後,朱棣派遣朱能、丘福率領數百士兵繞道上游,乘坐漁船悄悄渡河。五月初九這一天,兩人帶兵從南軍的後方發起突襲。彼時,盛庸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正面防線,壓根沒料到燕軍會繞到自己背後搞突襲,一時之間猝不及防,只能狼狽敗走,燕軍趁勢攻克盱眙。
五月十一日,朱棣再次召集諸位將領,商討接下來的行動去向。眾將各抒己見,有人主張先取鳳陽,覺得鳳陽作為太祖皇帝和燕王的老家地位重要,拿下此地意義非凡;也有人提議先取淮安,畢竟淮安糧草充足,是兵家必爭之地。
見眾人意見不一,朱棣沉思片刻後,開口說道:“鳳陽城牆高大堅固,樓櫓等防禦設施也都完好無損,淮安則囤積了大量的糧草。這兩處南軍據城死守,我燕軍短時間內想要攻下絕非易事。依我之見,不如乘勝直趨揚州,再指向儀真,如此一來,淮安、鳳陽兩地自然會受到震懾。咱們到時候在長江上耀兵示威,京師那邊必定會感到孤立無援,城內說不定就會發生內變。”
眾將士聽聞此言,紛紛稱讚此計絕妙。 於是,燕軍便朝著揚州方向浩浩蕩蕩地進發,於五月十七日順利抵達天長。守揚州的監察御史王彬原本是打算拼死抵抗的,可他麾下的將士們眼見洶湧而來的燕軍如此強大,早已沒了抵抗的心思。見主將一心要據城死守,這些將士們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決定將王彬擒拿下來,獻給燕王,然後開城投降。
五月十八日,王彬正在沐浴之時,屬下突然反叛,將他綁縛起來,隨後開啟城門,迎接燕軍入城,揚州就這樣不戰而降了。高郵的守軍見此情形,也紛紛選擇歸降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