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又給它捏了個蓋子,然後放到一邊。
隨後又捏了個杯子,用手搓了根粘土條沾在杯壁上,當把手。
緊接著又開始捏碗、小鍋子,玩泥巴玩的不亦樂乎,渴了就下山去小溪邊喝口水,餓了就來一根燻肉條。
他捏的陶坯表面光滑、薄厚均勻,不是太厚也不是太薄,太厚燒不透而且成品太重,太薄容易燒裂。
姬白開始挑戰稍大一些的儲水缸。
先用粘土在地上拍一個圓泥餅,當做缸底。
然後開始搓粘土長條,圍繞著泥餅邊,一圈又一圈的疊高。再把泥條間的縫隙捏在一起,修整平滑,最後再稍微收口,小水缸陶坯就製作完成了。(就像這樣) 捏完陶坯還不能馬上就燒,需要放在通風陰涼處等它們慢慢自然乾燥,減少陶坯燒裂的機率。
這個階段估計需要三、四天,足夠姬白揀石頭修整營火構造,收集燒陶器的木柴。
燒製陶器對溫度的要求要比燒瓷器低,但用現在的營火來燒,姬白感覺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他想更有把握的一次成功
順理成章,接下來的工作就是修窯爐。
姬白開始揀石頭,圍繞著營火一圈一圈的往上壘高,用剩下的粘土填石頭縫,當作粘合劑。
營火還在一直燒,填縫的粘土很快會幹掉變堅固。填縫的粘土偶爾會出現裂縫,不過沒關係,往裂縫上再填上一些粘土,等它被營火燒硬後便會修復。
陶窯不需要太精巧,窯壁厚一些還更利於保持窯內的溫度。
也不需要造太大,能容納下這幾個小陶坯即可。
窯爐分兩層,下層放柴。中間有幾塊長條石頭搭在上面,形成格柵,用於放置陶器。
上層有開口,從這裡取放陶坯,同時與下層的燃燒區形成煙囪效應,可以讓火燒得更旺。
折騰了三四天,陶坯乾透了。用手摸一摸表面堅硬,沒有溼冷得感覺。
窯爐也準備好了,用於燒窯的硬木在巖壁堆的高高的。
準備開始燒陶了。
把晾乾的陶坯放入小窯爐,先放入少量木柴慢慢預熱,驟然加熱陶坯極易炸裂。
等到陶器加熱到溫熱狀態,姬白開始往陶爐燃燒室填入熱值高的硬木柴。
由於簡易陶爐的設計考慮到了煙囪效應,硬木柴燃燒的很充分、劇烈。
火焰迅速拉長,由紅色變為橙紅,最後穩定成明亮的黃色火焰,姬白知道,這意味著火焰溫度達到了1200度左右。
姬白拿來一個石板,蓋住上層開口最大限度的儲存窯內溫度,只留下一個小小的通風口,讓更多的空氣能被下面的燃燒室自動吸入。
接下來不停的往燃燒室添柴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