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上,50後們往往面臨著資源極度匱乏的困境。
他們可能要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就著那微弱的光線努力研讀那些,已經被翻得破舊不堪的課本。
那時候的學校設施簡陋,桌椅板凳可能都是缺胳膊少腿的。
可他們依然懷著對知識的渴望,克服重重困難,努力汲取著知識的養分。
60後也就是陳金海他這一代,他們成長於一個特殊的時期。
學習機會本就來之不易,很多時候還要承擔家庭的重擔。
放學後,他們不是像現在的孩子一樣去玩耍。
而是要趕忙回家幫忙幹活,餵豬、砍柴、挑水等等。
等到忙完這些才能夠坐下來寫作業。
在生活方面,他們的物質生活極為匱乏,新衣服是過年才能奢望的東西。
平時都是補丁摞補丁,能吃飽飯就已經是一種幸福。
70後上學的時候,雖然條件稍有改善,但教育資源仍然不均衡。
他們可能要走很遠的山路去上學,文具也很簡單,一支鉛筆用到短得不能再短還捨不得扔。
在工作上,他們面臨著改革開放初期的巨大變革,需要不斷地適應新的工作模式和競爭壓力。
從傳統的計劃經濟思維向市場經濟思維轉變,這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80後在學習上揹負著巨大的升學壓力,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高考成了改變命運的關鍵一役。
生活中,他們見證了社會的快速發展,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從腳踏車到摩托車。
但同時也面臨著房價開始上漲的壓力,很多人要為了一套房子而辛苦打拼多年。
工作中,他們面臨著新興行業的崛起和傳統行業的變革,不斷地學習新技能,生怕被時代淘汰。
90後在學習上競爭更加激烈,各種課外輔導班、興趣班充斥著他們的童年。
為了在升學中脫穎而出,他們失去了很多玩耍的時間。
生活上,雖然物質條件已經較為豐富。
但社會的快節奏也給他們帶來了新的壓力,比如網路資訊爆炸帶來的焦慮等。
工作上,他們面臨著更加多元化的職業選擇。
但同時也面臨著高學歷人才競爭的壓力,職場的內卷讓他們不得不拼命努力。
再想想自己如今已是富甲一方,再也不用這些壓力而發愁,陳金海也就十分滿足的釋然了。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差別。
對於華夏目前收入和生活水平,陳金海他們一家過得簡直是神仙日子。
與那些還在為吃飽穿暖的人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等掃除了所有負面情緒,從自己房間回到二進院後,飯菜已經全部被眾人端到四合院石桌上。
這間500多平的大四合院是陳金海前年,花費8元元購買所得。
足有一百多平的整個二進院,都被打造成了一整間玻璃庭院。
庭院裡一共有四個大石桌,每個石桌都配有10個石凳。
因為除了母親林芝,大姐陳金蘭家四人,大哥陳金洋家四人,陳金海夫妻倆。
還有老三陳金江,老四陳金股和老五陳金河,這14人外。
不管是逢年過節或者家庭聚會,萬,杜,張三家我都會齊聚陳金海家。
畢竟現在整個萬家,陳家,張家,杜家,現在全部都視陳金海為核心凝聚力。
是他把這些人全部團結在一起,因此各人之間才有了往來交集。
以前那兩百平的小四合院,院子實在過於狹小。
陳金海家14人,萬家5人,大伯陳東武家10人,這就有29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