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君,共飲。”
眾人皆是笑著飲下杯中美酒,商議著各家該出多少糧餉北上慰問岳家軍,我們可是很希望王師北上收復中原的。我們和明朝的江南文人可不一樣。
————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鄭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途經麻喏八歇國(印度尼西亞東爪哇)時,該國東西二王交戰,西王誤殺鄭和船隊登岸人員。
事件發生後,西王派使者謝罪。鄭和鑑於西王請罪受罰,並沒有大開殺戒。
在途經三佛齊舊港,鄭和招諭當地海盜陳祖義,陳祖義詐降,圖謀襲擊鄭和船隊。鄭和擊敗了他,殺敵五千餘人,燒燬敵船十艘,俘獲敵船七艘,生擒陳祖義等三人。
其後,鄭和任命廣東華僑施進卿為舊港之主。】
【陳祖義盤踞在馬六甲十多年,集團成員最鼎盛時超過萬人,戰船百艘。
雄霸於日本、臺灣、南海、印度洋等海面。
劫掠過往船隻達萬艘,攻打50多座沿海鎮城。朱棣懸賞50萬兩白銀捉拿陳祖義。】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鄭和船隊攜諸國使者、押陳祖義等俘虜還朝。
朱棣下令斬殺了陳祖義等三人,又寬恕了謝罪的西王,並對鄭和此行感到滿意,賞賜了舊港之戰的有功將士;
又因鄭和稱航海期間天妃多有感應,遣朱焯加以祭告。】
【天妃也就是媽祖。】
【第一次下西洋,鄭和成功完成了朱棣交託的任務,收拾不開眼的陳祖義,扶持願意配合大明控制海權的施進卿家族。
同時扶持滿剌加國(馬六甲王朝),與施氏家族互為犄角之勢,共同鉗制滿者伯夷王國。】
【如果不理解,請代入鷹醬視角,大明此時已經成為整個亞太地區的宗主國,並且東南半島明朝陸軍也在進行征服行動。
此時整個東南亞已經成為鄭和遠航的穩固大後方。 】
【永樂五年,鄭和第二次遠航,但其次下西洋並未詳細記載於《明實錄》或者《明史》。
反而是記載於《天妃之神靈應記》,該塊石碑俗稱“鄭和碑”。
此碑於宣德六年,鄭和、王景弘和李興、朱良等人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
寄泊福建長樂以等候季風開洋,在重修長樂南山的天妃行宮、三峰塔寺並新建三清寶殿之後,鐫嵌《天妃靈應之記》碑於南山宮殿中。】
【鄭和船隊在永樂五年奉命出發,訪問了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羅(今泰國)、爪哇和蘇門答剌北部,然後再一次駛往印度洋,以柯枝和古裡為目的地。
明朝使節們正式冊封古裡王,並在古裡刻石立碑以紀念這一盛事。
古裡國,又作“古裡佛”,是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南部的一個古代王國,曾為馬拉巴爾地區的一部分,其境在今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一帶,為古代印度洋海上的交通要塞。
該國在我國史書記載最早出現於南宋時期,剛好是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的時候。
這次的回國途中有一部分船隊訪問了暹羅和爪哇。
到錫蘭時,鄭和船隊向有關佛寺佈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
永樂七年二月初一鄭和、王景弘立《佈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現存科倫坡博物館。
永樂七年夏,鄭和船隊還朝。】
【永樂七年九月,鄭和第三次下西洋,但在明史中記載該次為第二次。】
【雖然在我國史書並未詳細記載,但在斯里蘭卡官方歷史書及斯里蘭卡佛史當中有記載。】
【這次下西洋鄭和帶了兩萬九千人的精銳戰士以及數千匹戰馬。】
【帶這些是幹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