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希望就在他身上了。
之後的時間,蘇飛所隊一直在值守。
他們所在的地方正是在伊水的附近,所以不時有一些徒隸隨軍從他們這裡出營去取水。
縱然還在下雨,蘇飛依舊一絲不苟的檢查了這些人的符節,無誤才讓放行。
其中有一次,他還攔了一個陳軍上甲,對面見蘇飛如此嚴謹,大為讚歎,說是要將蘇飛調到自己軍裡去。
但蘇飛心裡只是譏諷:
“你倒是也問問我名字呀,呸。”
很快,蘇飛終於結束了輪值,在和換番的交接後,才從容的返回了營地。
只是他的內心早已風起雲湧。
……
袁紹,陳公、汝南袁氏的家主,此刻的他正在案几上默經,練習著小字。
汝南袁氏世傳《孟氏易》,但到了袁紹這代其實五經皆通,就如同他此刻正默寫著《孝經》一文,此經全文一千八百多字,袁紹筆不加點,一蹴而就。
雖然《孝經》為十三經中字數最少的一經,但依舊可見其人在經學上的苦功和造詣。
袁紹一直認為書法可以養心,尤其是其父常對他教導,每逢大事更需要靜心,所以他將之結合起來,一有什麼難以決斷或者大事將臨前,他都要寫一段經書。
其實袁紹的這個方式的確有幾分道理。那就是默寫經書時,心常恆定,容易進入心流,如此也就覺得安心。
而為了練字,袁紹還請教過不少京都名家,當年老太尉張奐的兒子張芝素有書中聖手之稱,他就曾請教過不少。
但雖然他在書法之道上用了不少苦功,可就是沒有多少進步,常常心中有好字,但到了筆上偏就寫不來。
如是袁紹也就知道自己在這一道上也就是一般人稟賦。
不過他寫字倒是其次,看重的還是靜心的這個效果,所以他常常將自己閉於私室,靠默經而度過了一個個艱難時刻。
此刻,他就在為該不該擇時與泰山軍決戰而猶豫不決。
白日,他和一眾幕僚們商議戰事,對於是選擇繼續和泰山軍對峙還是主動與泰山軍邀戰,幕僚們形成了兩派建議。
其中以郭誕為首的潁川士們都建議主動決戰,理由是大軍後勤補給已經到了極限,再往後拖己方是要崩潰的。而以辛評、邯鄲商這些人的意思,覺得繼續維持眼下的對峙比較有利,理由是泰山軍越是尋求決戰越要反之來。
兩派都有自己的道理,於是袁紹更不能決,只能回營默經,維持心境。
此刻,他所默之《孝經》也是有一點意思的,那就是他是要將這《孝經》列為眾經之首的。
以後不論是陳國、陳朝都會將孝作為治理天下第一手段。
這其實也是袁紹的一點心思。那就是論忠,他顯然是不大好意思講的,畢竟再怎麼論,漢室可以對得起絕大多數人,但絕沒有對不住他們汝南袁氏。
沒有國朝的恩遇,他們汝南袁氏現在也不過是個末流人物。就如同此前他所處置的韓攸說的那樣,潁川、汝南多少大族都是累世高貴,早在兩漢之前就已經發跡了,沒有漢室對袁氏的提攜,袁氏憑什麼執天下士族之牛耳
而漢室為何看重袁氏不就是因為他們身家清白,算是漢室自己人
而在忠心這一塊,無論外人如何品頭論足,袁紹自己是曉得的,他們袁氏決然稱不上忠心一說。
所以他也不要求別人忠,或者期望別人忠。因為給了這麼大恩遇的袁家自己都這樣,他如何還敢信別人
但袁紹信一個東西,那就是孝。他一直認為孝是人之本,不孝無以為人,而所謂忠臣又多出孝門之家,所以袁紹另闢蹊徑,決定以孝治下。
而且還有一個說道,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