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帥的命令,不然如何交代。”
聽了虞翻這麼天真無邪的話,朱韜一下子就笑了,他搖了搖頭:
“你呀,還是不懂那些公卿們到底是什麼人。”
虞翻討厭朱韜的故弄玄虛,正色道:
“哦,他們是什麼人”
朱韜不在乎虞翻的小性子,而是望著那高處的南宮,悠悠道:
“他們啊,是一群能為了利益做盡天下最寡義廉恥的事情而仍可以義正言辭的人呀。”
說著,他就告訴虞翻:
“你不覺得這事滿是蹊蹺嗎為何那鄭泰忽然就變得這麼烈氣為何這襲城的事會弄得滿城皆知為何戰事中一直事不關己的公卿們,會允許自家子弟們帶著精銳部曲出城這些你都沒有想過嗎”
虞翻不傻,相反這人有著大智慧,他很愛研究《易經》,雖然一開始研究這個只因為這是經典中字數最少的,最不需要名師句讀的。
但真的學習了後,他就為《易經》所傾倒,他從中學習的一個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萬事皆處在變化之中,沒有所謂的恆常,所以意外和轉折必然會出現。
所以他在聽了朱韜的話後,很快就明白了,說道:
“所以他們出城是想逃”
朱韜點頭又搖頭,他無奈道:
“有這個可能,而我更擔心的,這是人家的投名狀啊”
虞翻聽了這句話後,一言不發轉頭就跑向馬廄,隨後快馬奔往雍門。
二人並沒有再聊,作為投名狀的到底是什麼
可能是那鄭泰,可能是那群公卿子弟,也可能是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更有可能的就是這京都。
到底是什麼,外人不得而知,但一切也都在不言中。
……
翌日,晨旦。
城牆上的漢軍們驚恐的發現城外的泰山軍在地上放了數百面的旗幟,隨後還有一群俘口被捆著遊行。
在被看押走了一圈京都城後,這些養尊處優的公卿子弟們精疲力倦,終於解脫地回了俘口營。
城中勇士夜襲全軍覆沒對於漢軍來說是個壞訊息,但也有一個好訊息,那就是今日泰山軍並沒有攻城。
城頭上的漢軍們終於可以喘一口氣了。
而人一閒下來,腦子就容易想東想西,此前種種事情,如泰山軍的條件,他們凌厲的攻勢,他們承偌的分田分地的政策,甚至昨夜出城部隊全軍覆滅的訊息,一下子串聯起來。
城頭上的軍心一下子就渙散了。
現在鄭泰是生是死也不清楚,於是朱儁只能讓牙兵們扛著他的胡床,帶著他巡視城牆。
朱儁眼見著城頭上士氣低落,但空口白牙也說不了什麼,於是他只能讓人馱著他入宮。
在北宮內,白髮蒼蒼的朱儁看著同樣白髮的劉辯,君臣二人相擁哭泣。
最後,朱儁告訴劉辯,如今之計只能讓陛下登城樓以鼓舞軍中士氣了。
劉辯恢復著理智,明白漢室社稷就在自己的肩頭,他沒有任性和退縮,而是點頭同意了。
四月十一日,劉辯登城犒軍,之後的四天,城外矢石俱下,他依舊帶著唐妃先後登上北、西、南、東四城牆上,慰勞城頭上的吏士。
他穿著鎧甲,腳步沉重,帶著同樣不善於行的唐妃,將宮內的布帛和膳食賜給吏士們。
眾血戰的吏士們是第一次看到漢家天子,他們看見這個年紀很小卻面容蒼老的天子,心裡懷著複雜的情緒。
原來這就是他們守護的天子,原來他也在乎我們。
於是,一種士為君死的就義之心逐漸在城頭上盪漾。
這個時代的人從來不怕死,不是因為他們對死亡沒有畏懼,而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