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最後的謝幕。
只是此刻,他鞠義依舊是一籍籍無名之輩,只是淳于瓊手下一普通騎隊將而已。
片刻,鞠義等人就走的一乾二淨。車陣前再次恢復平靜,只是袁紹的內心卻沒有面上的那樣從容,只抿著嘴聽著前方的廝殺聲。
又是一個時辰過去了,前方的聲音更小了,幾不耳聞。
恰在這時,一直閉目休息的袁紹突然從馬紮上站起,高喝一聲:
「全軍披甲。」
隨後一個軍吏傳一個軍吏:
「全軍披甲。」
之後全軍就開始動了起來,眾軍士在僕隸的協助下從廂車上拿下衣甲穿戴起來。
這個空當,辛評突然就問袁紹:
「主公,這是要去哪裡呢」
袁紹澹澹的回了句:
「支援淳于瓊。」
辛評一驚,剛想說之前他不是提過嗎那會你可不像是要去支援的樣子呀。
袁紹自顧自說了句:
「就如我之前陣前說的。在騎兵追擊下,撤必然是個死路。但在這車營等,也是一個死路。敵軍騎兵只需要下馬負草,就能將我車營焚燬。到時候眾軍士失了車陣依憑,如何還有戰心所以活命的機會只有現在,那就是主動出擊,趁著敵軍兵憊馬疲,殺過去。」
這會許攸不再提反對建議,而是重重對袁紹一拜:
「主公,下令吧。」
如此這般,在眾軍吏的下拜中,袁紹令全軍向前,與河東軍一決死戰。
在大日下,袁紹雄姿英發,帶著六千敢死士奮勇向前搏出一條活路。
但說來也奇怪,當袁紹奮軍出擊的時候,對面的河東叛軍竟然主動撤卻了,只留下數百淳于部殘卒。
這淳于瓊好一個悍將,即便身被數創,但依舊意氣自若,還指揮著殘兵向著敵騎發動反衝鋒。
真正是鐵血悍將淳于瓊。
對於河東軍的撤退,袁紹心裡是有準備的。實際上,在車陣的兩個時辰裡,他已經將各種情況都想過了。
他知道董卓就是一頭狼,正看著自己發饞。但他又吃不下自己,只能等自己犯錯。如果自己跑,或者等淳于瓊被殲滅,那袁紹都是個死。
而唯一的活路就是河東兵和淳于瓊部斗的難分難解的時候,他袁紹主動出擊,而且是要有那種破釜沉舟的決心。
他料定董卓不敢打,因為董卓手裡的兵比他袁紹更不敢耗。
袁紹手裡的,除了自己那八百族兵是不能耗費的,其他的哪個不能捨棄便是如淳于瓊手上的兩千精銳,還不是被袁紹做楯了
之所以如此,就是這些兵力並不是他袁紹的根基。他的根基是他的名聲,是四世三公的威望。有這些,他袁紹去哪個地方,都能再拉出一支軍隊來。
但他董卓能如此嗎
沒了他手上的軍隊,他董卓就是個死。還想東山再起別看他現在好像在關東、關西之間左右逢源,但換句話說誰都沒將董卓當成自己人。如果董卓手裡的兵在這裡和他袁紹血拼光了他董卓還能守得住河東
所以袁紹才決定置之死地而後生,擺開來和董卓一決死戰。
而一切就如袁紹所料的,他賭贏了。
最後,袁紹雖然西進河東的任務失敗了,其前軍精銳也陣沒千餘,但他的主力還是完好,並透過這一戰,他袁紹的名聲也打出來了。
可以說,對於袁紹來說,這一次不虧。
看著袁紹軍逶迤後撤,附近一處坡塬上,董卓的悍將們皆圍繞著董卓看著眼下這些。
其中一個大鬍子悍將,也就是郭汜忍不住了:
「明公,咱們就這麼放這些人走乾脆我帶人衝一波。將這些人都攆到大河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