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泰山軍規制的副手,楊茂在軍中有著超然的聲望。
雖然他在中人亭決戰前的幾次戰役中都表現得不是太好,暴露了他不善於領兵作戰的短板。
但楊茂依舊被張衝重用,常年作為樞密院副長官,統籌軍中各事。
而潘璋雖然立下殊功,但哪裡敢回嘴這個上司的上司,而潘璋都不敢,呂翔就更不敢了。
楊茂三言兩語控制住了局面,然後就走到上首的位置坐了下來。
他這一次來汾水前線,除了傳代王上的出擊命令外,更重要的則是與大河南岸的于禁配合。
由於禁從潼關方向入關,而他則帶著潘璋等三軍,從龍門渡入關,從上、下兩路齊齊出擊。
這裡面就需要重要人物居中協理,而楊茂就擔任這樣的角色。
楊茂來到汾水大營宣讀了王上決定出擊的軍令後,眾將的情緒非常高。
這些軍將早就憋了一肚子想法了,因為留守在汾水北岸,他們無緣了後面一系列戰事,眼看著友軍立下的功勞越來越多,這些人如何不眼紅
所以,當日潘璋就整備軍隊,帶著呂氏兄弟全軍渡河,務必擊潰敵之汾水防線。
但潘璋他們的全力一擊卻彷佛是錘到了棉花上,他們沒有等到戰事,反而是看到了一個個空掉的塢壁。
被漢軍經營日久的汾水防線,幾日內就空無一人了。
在泰山軍的軍功中,大部分都是按照俘斬數量來定級的。現在敵軍營壁撤了個乾淨,這讓憋了那麼久的泰山軍如何忍得住
所以在得知玉璧還有一股漢軍沒撤走後,他們急匆匆的圍住了玉璧,然後就在這裡吃了個大虧。
三個軍,一共十五個營,從午時一直打到日暮,各軍輪番進攻,最後都還是沒能打下玉璧。
潘璋為什麼脾氣那麼爆話說得那麼難聽就是因為這仗打得太窩火了。
其實楊茂也窩火,他到底是樞密使,難得到一線,就遇到這麼個悶虧,臉上本就不好看。
更不用說,他剛剛還得知,南面的于禁已經成功拿下了潼關,比他更早一步入關了。
這下子,臉面是真的丟了。
但他剛剛巡營回來,卻看到潘璋幾個大將相互之間罵罵咧咧,甚至都到了動刀的地步了。
這下子楊茂已經不是臉面不臉面的問題了,而是他發現軍隊已經到了一個驕氣難制的程度了。
此前,他還不怎麼理解王上要在這個階段搞整肅的活動,他只是單純服從王上的命令。
但到了前線後,尤其是臨汾大營的泰山軍都是沒參加過整肅活動的,這時候楊茂才開始理解了王上。
軍隊的驕氣是要治一治的,潘璋以前他知道的,是有點脾氣,但當年連謝弼都不敢頂撞,現在打了勝仗後,就開始當著一眾軍將的面,嘲諷軍中元老
他能理解潘璋的心態變化。
打仗嘛,誰手段高低就看戰功多少,我戰功多,我就會打仗,那我就能指點你們。
但呂翔什麼心態他雖然戰功不及潘璋,但他卻不認為是自己不如潘璋,只認為潘璋是走了狗屎運,抓住了機會,要是換他呂翔上,他也行。
所以他呂翔能服你潘璋嗎
這些還只是小的方面,還是他楊茂看到的,一些楊茂看不到的,沒準內部的爭鬥傾軋更嚴重。
此刻的楊茂再一次感嘆:
“真的是小有小的難處,大有大的煩心。如今泰山軍家業大了,但弟兄們似乎再沒有過去那般和睦了。”
由此而引發了楊茂又一個感慨,那就是王上果然還是王上,真的是永遠英明正確。
看來以後得更加用心去理解王上的意思,如果暫時理解不了的,就在服從中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