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那邊頂不住。
畢竟關西的涼州兵也怕神兵天降嘛。
而很快張衝的擔心就成了現實,駐紮在潼關的趙雲和駐紮在汾水北岸的潘璋先後來報,說發現對面的漢軍人數都在大規模減少。
二將皆詢問,是否乘擊突破關防,出兵關內。
果然,暴亂的連鎖反應果然就來了。
此前,在張衝對形勢的判斷中,認為關西的實力還是比較強的,其精兵悍將都是此前大漢最精銳的一批。
因為只有關西的吏士是打了一百多年仗的,可想而知,這些人的敢戰程度。
所以,張衝並沒有直接進攻關西的打算。
在他有限的歷史知識中,張衝知道當年曹操在得知袁紹病死後,也是打算出兵河北的。
但當時他被手下的謀士們勸住了,其理由就是袁氏幾個兄弟不和,但曹操主動進攻後,卻會讓這幾個兄弟同仇敵愾,所以不妨放過他們,先去打劉表。
而河北的袁氏兄弟們在看到曹操沒有進犯的意圖後,因為內部權力失衡,他們自己就會打成一團,到時候兩敗俱傷的時候,正是曹操漁翁得利的時候。
現在張衝看關西就和當年曹操看河北一樣,都是面臨一樣的處境。
別看漢家小皇帝和董卓矛盾深,可一旦泰山軍主動對關西發起進攻,兩方肯定會聯合在一起,共同抵禦泰山軍。
不是說直接硬啃啃不下來,而是這樣反倒會讓青州的曹操成為那個漁翁。
所以在張衝的規劃中,他會趁著這半年休養生息,好好消化掉上半年鯨吞的並、司二州,然後等到明年春的時候,出兵中原,連帶著曹操一併橫掃了。
而那個時候,關西的兩派勢力也差不多內爆了,他再回身入關中,至此徹底收復整個北中國。
至於,劉協和董卓的矛盾會不會不爆發那是不可能的。
隨著張衝做頂層設計越久,他就越對當年教的思政課有著更深的體悟。
對於劉協和董卓來說,如果他們在政治上互相需要,那他們還有共存的可能性。
這也是此前兩方能長期共存的底層原因。
彼時在政治上毫無影響力的董卓急需皇帝在政治上的支援,而小皇帝本人也同時需要董卓的武力來穩定關內的變局。
但這個平衡卻是不穩定的,因兩方在關西內部發揮的作用不同,佔據武力的董卓一派很容易就在鎮壓、平叛和對外戰事中佔據主導。
自然而然,他們的勢力和影響力也就越來越大。
而反觀劉協一方呢因為只居內庭,先帝留給他的武人又在救援太原時,被董卓統統派往了幷州,最後被他張衝給一鍋端了。
夾帶裡沒了武人的劉協,越來越弱。
到了現在,劉協與董卓的關係已經變成了,劉協徹底離不開董卓,而他卻對董卓可有可無了
如此,平衡就被打破了。
權力的平衡一旦被打破,那就會發生爭鬥,無論這些爭鬥會以什麼形式出現,它只會在權力的再一次平衡中才能結束。
而下一次的平衡,劉協和董卓,有且只能有一個贏家。
這就是張衝對局勢的判斷,並因此而做出了相應的佈局。
可他沒料到,連綿的大旱卻激發起了關內的起義,更想不到一群過去的太平道殘黨,西抄東抄,弄出了一個魔幻的“彌勒道”。
現在,問題就擺在了張衝面前,關西已經大亂了。
那他到底是坐觀成敗呢,還是趁虛而入。
兩個選擇各有優劣。
前者當然是最穩妥的,以不變應萬變。
但這當中的問題是,如果所謂的彌勒道很快被鎮壓了,到時候汾水、潼關的漢兵會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