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只在河北地區分豪強地頭的土地,所以新的政策下,過了線的豪勢族人們也可以分到地。
所以,尹尚也大概分到了八十畝地,雖然沒有河邊地,但供養他自己和母親還是綽綽有餘的。
而尹尚也正是做此打算蟄伏的,他決心在家鄉好好讀經,將他從太學學到的經義整理成冊,教授親黨族人。
在太學的經歷從不僅是學習經義,它更是開闊了尹尚的認識,讓他對於天下權力的運作有了一個形象的認識。
在京都那個權力中心,尹尚身邊交遊的都是和他一般身份的人,而他們當中更有個核心,那就是一名韋家子。
也是在那名韋家子的身邊,如尹尚這些世家子弟才瞭解了真實的大漢。
那名韋家子曾告訴尹尚他們這些人,他說這大漢就是一個個圈組成的,而他們這些世家們也是一個個圈內外分佈的。
其中他們這些京畿世家無疑是最裡面的那個圈,天下九成九有威望的家族都會在京畿兩邊置業定居。
即便這些家族可能來自各個地方,但他們這些核心家族子弟都會不遠萬里來到京畿別開一支。
為何還不是因為京畿地區才是這大漢最繁華,也是權力最核心的地方
說個具體的,這京畿就是天下之中,是城裡,此外都為鄉下人。
而在他們這些京畿世家這個圈外,還有一圈,那就是環京畿的冀、青、兗、豫、荊等地。
這些相當於是處在權力圈層的內環,也是大漢一些個名門望族相對集中的地方。畢竟京畿地方內卷太嚴重了,所以出人才的地方反而多是這些環京畿帶。
而且這些地方的家族很多都是比京畿世家們還要老牌的,如潁川韓氏,他們家不就是韓王后裔不知道比京畿貴族們早發跡了多久。
但可惜,這些能追溯到春秋的老牌的家族卻並不是大漢的權力核心。
只因為他們也是大漢提防的一群人,而且在儒學的學習上也要比京畿貴族們晚了不少,所以反倒不如後者來得有權勢。
而在環京畿帶之外的外環上,卻是世族圈裡最下的一批,他們就是江東、兩淮、益州這些地方。
如江東四大家可以說在江東就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可到了京都學術圈,也是和黔首出身的學生一起在門牆外聽課的貨色。
而至於如幽、並、涼、交這些地方,那就別提什麼圈了,他們在大漢的世家圈裡,幾與蠻夷等類,連上鄙視鏈都不配。
尹尚深為韋家子所言的世家圈層理論所著迷,覺得無怪乎他們韋家能在權力中心這麼久,其認識果然不是他們尹家能比的。
他厚辭卑讓,以兄長侍韋家子,最後也確實從韋家子這邊瞭解到了世家千年不衰的密辛。
韋家子告訴他,要想家族聲名不墜,最核心的就是要有家法。
這裡的家法不是家裡的法度,而是用以傳家的經學,只有家法造詣深厚,才能給家族奠定文化基礎。
只要家中子弟不丟了家法,那親族們當官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因為當官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化資源,並不是停留在識文認字就行的,還必須要有自己的認識和思辨,如此才能開智。
以世家之有智去啟黔首之無智,前者領導後者不就是理所應當的嗎
而一旦為官後,就可以在地方上積累名聲,這些名聲不僅可以為自己前途開路,也能為家族積攢足夠的政治聲望。
而一旦有了一鄉,一縣,一郡之聲望,你家族就成型了。只要你把家族名氣打出去了,那無論是舉孝廉,還是人才門客投奔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一旦族人不斷出孝廉可為官,然後還有源源不斷的寒門子弟來投奔門下,那家族的聲望就會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