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找史官啊!”
蒙恬一樂說道:“您以前可是丞相,除了陛下不能管,理論上所有人都能管!”
你當丞相時候我不敢踹你,現在你都被貶為庶人,我還不敢踹你?那我這官不是白當了。
李斯看著武將群體,一副你明知道是我踹的,卻拿我毫無辦法的無恥樣子。
“哼。”李斯拍了拍屁股上的灰塵站了起來。
他如果抬頭望一眼始皇,會發現始皇不遠處正有個史官正在奮筆疾書。
史官:李斯,你還敢把禍水往我身上引,你給我等著。
【長此以往,我們就養成了越是屈辱越是狼狽的歷史,就越要詳細記載的習慣。
天大的勝利三言兩語,小小的失敗大書特書,5000年輝煌一筆帶過,100年屈辱史分成上下兩冊。】
【史書中雲淡風輕的幾個字可能就意味著一個個周邊小國的滅亡,例如:‘滅國十二,遂霸西戎’,在史記中短短記載的8個字,卻意味著十二個國家的滅亡。
十二個國家叫什麼,過往是誰,有著什麼樣的文化和歷史?史書中一個字都沒有多餘記載。】
【‘六王畢,四海一’,始皇帝宏大的統一戰爭也只寫了六個字。】
【中國古代周邊的國家,要麼被侵吞了,要麼跑歐洲、東亞去了。
舉個小小的例子,歷史上的玄奘是偷渡出國去取經的,前往西域納蘭陀寺,途經高昌國,被高昌國王厚禮相待,兩人還結拜為兄弟。
但是玄奘從西域往回走的時候,發現高昌國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玄奘前往西域的過程中途經了138個國家,回來的時候卻發現一半的國家都沒了。
因此就有人說,難怪玄奘取經用了18年,但是回大唐只用了18天,因為玄奘再走慢點,國境線都追上他了。】
【林邑國在南北朝時惹了劉宋被直接打到滅國,然後歷史書上記載他們的內容只是突出了兩點,第一該國戰鬥力奇差,第二該國特別富有。
時間線推進到隋朝,滿朝文武閒著沒事聊著又聊到林邑,發現他們竟然復國了,依舊羸弱且富有,還殺過漢人,閒著也是閒著,於是隋朝又把這個國家再滅了一次。
還有人們津津樂道的明朝鄭和下西洋,史書上告訴我們的是:我們都是下西洋交朋友的,開拓海外貿易,拓展朝貢體系。
但是歷史書上不會告訴大家,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心甘情願納入我們的朝貢體系的凡是對我們不友好的,都被滅了國。
至於為何明朝史書很多沒有記載,很簡單:史官們認為這些國家太弱了,弱到在史書裡記一筆的資格都沒有。】
【更別提漢朝的漢使,使者為了青史留名,跑到別國外交主打的就是一個霸道和搞事。
滿世界找茬,出門就挑事,贏了功成名就,輸了大軍在後。
大漢的特性就是消耗一個使者,獲得一個宣戰理由。
五嶺、南越、西域大宛、遼東、朝鮮都因為殺了漢朝使者而被滅國。
他們樂此不疲地用自己的犧牲來換得中原王朝的出兵理由,以便後人在史書上能讀到他們的名字。】
【漢武帝滅國無數,打贏了轟轟烈烈的百年匈奴戰爭,將漢朝疆域擴大了一倍,人們對他的功績淡淡描述,卻對他晚年造成的巫蠱之禍和民生凋敝耿耿於懷。】
【這就是我們的敘事方式,委婉宣揚功績,善於反省和總結教訓,一定程度上是我們這個民族能夠延續幾千年的原因。】
【一位在越南做生意的雲南小夥也回覆道:
在越猴做生意的朋友,不管你在越猴做什麼,千萬不要跟他們談歷史。
因為咱們史書上的光輝歷史恰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