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之後才發現這些小東西是混入窯中的沙子燒成的玻璃。這說明什麼?這裡的河沙含有大量的矽,很適合燒製玻璃。
但要製作透明的、高質量的玻璃,他們還需要其他的材料和裝備。
為什麼人類歷史上玻璃出現的時間在鐵器出現之後?因為製作玻璃需要用鐵器工具。
現在,他們已經有了鐵砧——可以使玻璃熔液在上面成型,鐵鉗——可以剪斷或修整玻璃胚的形狀、大小,鐵棒——用它碾壓玻璃熔液,使之變成平面,缺的是蘸取玻璃熔液的鐵管。想要做出玻璃瓶、碗等器皿,沒有鐵管不行。
他們在考古紀錄片中看過很多次——熟練的玻璃工匠用一米多長的鐵管蘸取一團玻璃熔液,鼓起腮幫吹起進去,然後像甩動一坨黏糖或是麵糰那樣來回甩動玻璃,再吹氣,玻璃就漸漸變薄,成型,再將鐵管一端的玻璃伸入爐子中加熱,然後放在鐵板上,用鐵錘、鐵鉗揉壓,就能使它隨心所欲改變形狀,滿意時,就用鐵片將之從吹管上割下來,等它冷卻之後將切口打磨光滑,就做成了。
所以,製作玻璃最關鍵的裝置,是一條至少一米半長的鐵管。這條鐵管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3至5毫米是最好的,管子的內外直徑也有要求,最好是在外徑最好是5厘米以內。
為了製作這條鐵管,三位倖存者再次燒起了鍊鋼爐。
在燒爐之前,他們做了許多準備,主要是制模和計算。
鐵管的模子尤其不好做,妮妮試了各種方法,最後,她先將一根長短、粗細都適合的竹子劈成兩半,內外都打磨到滑不留手,先將它固定在一塊木板上,將混合好的砂漿倒入兩層竹子之間,輕輕震動底部的木板,務必使砂漿均勻成型,脫模之後,這根實心的砂漿柱子就是內模。
接著,製作外模。
選一根更粗的竹子,要能剛好能套在第一根竹子外面,兩根竹子之間的空隙不超過5毫米,空隙還要均勻,將它劈成兩半,內部打磨光滑,兩根竹子固定在木板上,在它們之間的縫隙倒入砂漿,晃勻,砂漿乾燥後脫模,這根空心的砂漿柱子就是外模。
將內外兩根砂漿柱固定在木板上,就可以開始澆鑄了。
為了提高澆鑄的成功率,妮妮還用獸皮做了個臨時的真空機,把模具整個包裹起來,只留下倒入鐵水的一塊小口子,暫時也封上,踩動踏板把模具內部的空氣抽出來後,一個人固定模具,一個人讓獸皮儘量保持密封,當第三個人拿著鐵溶液準備澆鑄時,快速移開頂部的小口子,澆!
這樣的砂漿模子,妮妮一氣做了七個,大家都覺得澆鑄成功的機率不高。事實也確實如此,即使動用了真空機,試著把模具中的空氣抽走,但脫模之後,最終七根鐵管中只有一根接近理想,距離最底部一厘米的地方還是有幾個氣泡,必須鋸掉,其他幾根的瑕疵更多,要麼是在中間部分出現了大的氣孔,要麼乾脆從上到下都有小氣泡。
將這根碩果僅存的鐵管鋸短、修平之後,妮妮稱了稱它的重量,還是很滿意的。現在她手裡這根鐵管的重量和按照體積和鋼鐵的密度計算出的結果只有兩三克的誤差,這說明鐵管內部是實心的,沒有大的氣泡,不會在使用的時候出現斷裂、變形之類的意外。
剩下的鐵管也很有用處,沒有太多氣泡的地方都留下了。
0079給一根四十厘米長的鐵管兩邊安上了竹子把手,這就能用來碾玻璃了。
除了鐵管,三人還終於打造了唸了好久的鐵皮爐。
這個爐子是齊盛根據幾部考古紀錄片中一閃而過的畫面設計的,妮妮聽他講解圖紙的時候又“偷偷”錄了下來。
爐子是個橫臥的長方體,腹部是圓柱形,肚子很大,有近五十厘米高,爐門開在肚子前,這是填入柴炭的地方,爐子裡還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