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飛,才能夠對抗氣流,保持飛行穩定等等。
同時呢,吳浩也將其最拿手的叢集控制技術運用其中,這也讓這些微型無人機機群擁有了叢集控制能力。透過不斷的變化飛行叢集的外形,從而讓它可以模擬一些物體,比如空中飛行的蝙蝠,鳥兒等等,從而獲得更好飛行穩定性,又或者迷惑敵人。
最重要的是它們能夠展開叢集攻擊,可以集中力量攻擊一個目標,也可以合理分配資源,同時攻擊多個目標,將戰果擴大。
緊接著是穿越狹小通道,這項實驗吳浩佈置的非常嚴苛,這些食人蠅微型攻擊無人機不僅僅要快速穿越及其狹窄的通道和障礙物,還要挑戰極限,穿越一節彎曲水管。
這是最為常見的二零水管,它的內部直徑只有兩公分。相比於蒼蠅大小的無人機倒是顯得寬敞,但問題是這節水管足夠的長,且彎曲了好幾段。
這樣的任務,是不可能透過人為完成的。即便是現在世界上最好的穿越機操控手,也不可能透過vr第一視角操控穿越成功。所以整個越障和穿越水管的任務,都是有食人蠅微型攻擊無人機的智慧飛控系統來負責的。
也就是說,整個食人蠅微型攻擊無人機蜂群,沒有人為干涉,自主穿越這些障礙。
這很難,這比單架食人蠅微型攻擊無人機穿越這些障礙都難,要知道空中飛行上百架食人蠅微型攻擊無人機,這可不是僥倖就能夠成功的。
數量越大,穿越成功機率越高,但同樣的,數量越大,失敗的機率也就越高。
當然了,這個難度也沒有想象中那麼高。因為蜂群系統的飛行資料都是共享的。前一架飛行的食人蠅微型攻擊無人機會將相關的飛行路線資料同步傳輸給後續食人蠅微型攻擊無人機。這也意味著,後續飛行的食人蠅微型攻擊無人機只要按照前面探路的食人蠅微型攻擊無人機飛行資料資料飛行就可以安全順利透過。
但是,這也會帶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在穿越水管的時候,如果前面飛行的食人蠅微型攻擊無人機墜機的話,那麼後續的食人蠅微型攻擊無人機躲閃不及很可能會在直接裝上那些墜機的食人蠅微型攻擊無人機殘骸,從而導致管道受阻,穿越失敗。
請:
喜歡軍工科技請大家收藏:()軍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