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善和周滿道:「有藥商找上門來了,醫署那邊已經收拾好,你何時回縣城?」
滿寶算了一下自己出來的時間,發現已經在外面近一旬了,於是嘆氣道:「跑了好遠了,罷了,明兒就回去吧。」
白善就點頭,「你在縣城的時候幫我留意一下宋主簿。」
他道:「這段時間我發現以前戶部下發的糧種,稻種和其他豆種還好,麥種基本上都會給到宋家的佃戶和宋氏族人那裡,倒是一些偏遠的村莊基本上分不到新的糧種。」
他道:「路縣令在時情況有所好轉,但以我這段時間走過的村莊來看,大部分新麥種還是會集中在那幾個姓氏之間。」
滿寶問:「衙門採購回來的稻種和豆種不好嗎?」
「不是不好,而是不知適應環境的能力怎麼樣,」白善顯然對種地頗有研究,道:「一個地方的糧種循壞久了產量也會越發的穩定,要想提升,便要試著種一下外地的糧種,說不定外地糧種能延伸出產量更高的糧種來。這也是司農寺和戶部堅持給各地衙門傳送糧種的原因之一。」
「但種地的百姓不願意去冒這個風險,」白善道:「所以,不僅是衙門下發的稻種,還是給的新麥種,他們大多會拿來吃了,還是種自己留的種子。」
白善是有些頭疼的,種地的人顯然更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不是衙門的。
當然,白善也不能說他們不對,因為有些糧種在播種後的確不適應當地氣候,從而變得很低產。
百姓們不願意冒這個風險。
而宋家和那幾家顯然是有別的渠道資訊,知道新麥種的好,因此用別的方法分配到了不少,即便情況在路縣令上任後有所改善,他也不能一下就拿捏住底下這麼多里長。
縣令治縣,其實更多的是順應當地的情勢來治理地方,在可以操作的空間內去改善情況。
在外放前,楊和書曾經就此事和他書信往來討論過,古往今來,不知多少聰明人讀書時驚才絕艷,在朝中時也如魚得水,可一旦到了地方便折戟沉沙,是他們不聰明瞭嗎?
還是他們的學識不足以治理地方?
都不是,只是他們所為超出了地方情勢所能承受的範圍,所以就失敗了。
楊和書知道皇帝要培養白善,而目前大晉雖然有許多問題,但最大的問題便是土地的問題。
近些年因為國泰民安,人口增長很快,全國安定之後的幾代孩子陸續長成,有些地方的現有耕地已經被分得差不多了,加上當地豪族、士族和世家權貴還會想盡辦法圈地,所以土地和稅收便是當下大晉最主要的矛盾。
涉及土地,一不小心是會死人的。
所以縣令和地方豪族的關係,不該是完全對立的,若不能相輔相成,也要順應情勢。
所以即便知道北海縣這些豪族在糧種分配上有貓膩,白善也沒有追究的意思。
而是略過這些舊事,轉而著眼未來。
白善道:「這一次縣衙分配糧種的額度是跟以往反過來的。為了保證這些糧種最後都能到百姓手中,我接下來應該都會在鄉下,不知道各家對於這次分配是什麼反應,所以有勞你多看顧。」
滿寶一口應下,「沒問題!」
滿寶應得豪爽,回去後就專門去看了一圈宋主簿,讓宋主簿脊背發涼,不由扯了嘴角問,「大人這是……?」
滿寶露出標準的八顆牙齒,皮笑肉不笑的虛偽恭維道:「看宋主簿都瘦了,看來這段時間很辛苦呀。」
宋主簿不由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就還好?春日事多,所以比較耗神?」
滿寶便建議道:「春天多痰濕,所以宋主簿還是少吃些肉,多食些菜蔬,最近不是有許多野菜冒出來了嗎?別看它苦,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