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直到夕陽出現才見到楊和書,於是一群人湊在一起吃了一頓晚食,順便了解一下夏州的情況。
夏州的情況現在好了很多,在楊和書帶著朝廷援助的物資回到夏州前牛家就因為各種流言不得不離開了夏州。
之前,天花一疫的怨恨主要就集中在牛家和楊和書身上。
牛家的原因自不必說,而楊和書,夏州本地的人在有心人的推動下認為,要不是楊和書封城,夏州不會死這麼多人。
如果能夠南下或往東去求醫,他們起碼能再活一半。
即便知道封城可以最有效的防止天花擴散,但真涉及到自己和親人的性命,能夠無悔認同封城的又有多少人?
楊和書自然也知道這一點辯無可辯,他也不辯,只是他隨大理寺官員離開夏州之後,城中的流言便慢慢改了方向。
崔氏搬到了城外莊子去住,但她不是什麼事都不做的,楊和書只帶了一個萬田進京,其他人手,包括自己的師爺都留給了她。
夏州的百姓開始記起楊和書為了救人一直在第一線,天花病人都是被隔離起來的,連家人都拋棄過家人,不願意到醫棚中照顧。
可是楊大人基本上每天都要去一次醫棚,有時候還親自去安撫病人,可以說很不顧及自己的安危了。
而且,楊大人的夫人也染了天花,她同樣沒有被送出城,雖然一部人認為楊和書此舉太過心狠,但大多數人都感動於他的無私。
至少,楊夫人和他們一樣沒有出城,並沒有因為是縣令夫人就特殊對待。
加上一直是楊大人努力從朝廷那裡得到賑濟的糧食、藥材和錢,這一次生病的富人不說,至少絕大多數一般人家,治病所用的醫藥都是以楊大人為首的衙門負責的。
大家治好病轉身就能走,一文錢都不用付。
當然,治不好也是直接抬下去就燒了,連屍骨也沒有。
因為有了這些言論,楊和書的形象總算是慢慢扭轉過來,城中百姓對他的怨氣少了不少。
尤其是普通的百姓,沒過多久就轉而去怨恨起牛家來,對楊和書更多的只剩下感激和同情了。
至於當地士紳和富商,崔氏和師爺思索了好幾天後還是聽從楊和書的建議,放出楊和書將要被調回京城,牛刺史可能要戴罪立功被降為朔方縣縣令的事兒。
這個訊息一出,不僅普通百姓,連一直一心一意怨恨著楊和書計程車紳們都沒忍住砸碎了杯盞。
要說他們不恨牛家是不可能的,要不是牛康,他們也不會染上這個該死的病。
只不過這個病出來以後楊和書跑在了最前面,擋住了大部分人求生的路,所以大家才那麼恨他。
但現在……
牛家竟然還要留在夏州城。
普通百姓想的不多,只是覺得牛刺史不配為官,更深的就想不到了。
但士紳們和富商們想的卻是,牛家要是還留在夏州城,將來還不知道要出多少禍事呢。
而且,這一次他們可不僅僅是恨楊和書而已,也怨恨牛家,在疫情發生後,他們也搶過要送進牛家的大夫、藥材、糧食這些東西的。
甚至有一家地主在死了一個獨子後沒忍住叫人拎著糞水去潑了牛家的大門,可以說是把人得罪得死死的。
牛家還在夏州城任官,他們還活不活了?
於是就在京城還沒審判時,夏州就如火如荼的鬧了起來。
後來牛刺史被流放,家裡還被抄沒了這麼多資產,便有平民憤的這一個原因在。
不然,牛刺史也最多是失職,按照大晉律,他最多是被罷官回家。
朝廷律法對官員素來是更寬容的。
楊和書特意在京城多留了一段時間,不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