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貞觀年間。
皇太極稱帝了,雖然這個拉扯的時間有點長,但也不算什麼大問題。或許皇太極是想要等到情況更為穩當的時候,也或許他確實認為自己還有一些事情需要先行處理。
與皇太極登基稱帝這件事情相比,更關鍵的在於——明朝的情況。
李世民嘆息著重複了一遍後金諸貝勒們在對朝鮮國王的信中寫的內容:“明之諸臣,欺詐奸詭,賄賂公行,矇蔽其主。明國皇帝,茫然不知,以致人心解體,兼以將懦兵弱,內而縱寇殃民,外而覆師喪地……”
這一句句,沒有半點好話。
即使考慮到後金與明朝敵對的背景情況,考慮到對敵人必然不會認為其具有什麼正當性和優越性,但是這一段話也著實觸目驚心。
明朝的大臣,“欺詐奸詭,賄賂公行”,明朝的皇帝,“茫然不知”,明朝的現狀,“人心解體”,明朝的軍隊,“將懦兵弱,內而縱寇殃民,外而覆師喪地”——這些話,即使打對摺來看,也完全沒有什麼好的地方啊!
不僅不是什麼好狀況,還看起來沒什麼好轉的樣子,且明顯已經對於周邊喪失了掌控能力——作為名義上還是明朝藩屬的朝鮮,後金這些人都能大喇喇地寫上這麼一封直白的信件過去……
這個時候是天聰十年,那麼換算到明朝就是崇禎九年。九年過去了,後金的貝勒們對於明朝的評價竟是如此。明思宗,他對內是否有能力穩固住黨爭之風,稍稍挽救一下明朝?
至於說同樣對皇太極勸進的漢官……李世民直接選擇性地無視掉了。
反正,這些異族王朝中,也沒有缺過漢官;況且,後金佔據了遼東地區,只要還有點一統天下的野心,也會給那些原本的官員和大族們一條出路。
房玄齡盯著記錄下來的筆記看了一遍,猛然發現了情況變化:“大貝勒代善,和碩貝勒濟爾哈朗、多爾袞……只剩下一個大貝勒代善了?”
原本除去皇太極之外的三大貝勒,阿敏和莽古爾泰人呢?他倆是什麼時候被皇太極處理掉的?
【皇太極既然能夠順理成章地登基稱帝,除去統一了漠南蒙古、獲得了傳國玉璽外,當然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後金內部的統合。】
【前面提過,後金內部實際上混亂叢生,在制度方面、在民族方面、在生產生活等方面。】
【皇太極在正式建號稱帝之時,已經將這種種問題基本上梳理了一遍。】
【首先,就是制度方面。而制度方面的問題,又是在皇太極本人的權力問題上。】
【努爾哈赤設想的很好,讓四大貝勒、八旗旗主共同執政,由此來穩固後金的權力架構。但是,這樣的情況對於皇太極而言是絕對無法忍受的。】
【而皇太極顯然也是一個能夠抓住機會的人。】
【天命十一年九月初一,皇太極正式即位。而在九月初八,他就下令設立了“八大臣”,也可以叫做“總管旗務八大臣”,或者“八固山額真”,分領八旗。他們的職責和權力則是“凡議國政,與諸貝勒偕坐共議之,出獵行師,各領本旗兵行,一切事務皆聽稽察”。】
【同時,又設立了十六大臣,“出兵駐防,以時調遣;所屬詞訟,仍令審理”。】
【沒過多久,皇太極又要求所有貝勒都參加議政會議,並讓每個旗增派三人議政。】
後金,天命年間。
努爾哈赤確實意識到自己打算的八旗共議的政策或許並不十分適合日後的大金,但是他也暫時不能確定如果改變會不會更好——他之所以做出如此打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於八旗、各部族的爭鬥。
明朝有各個大臣、各種勢力派系之間的激烈爭鬥,大金就沒有嗎?顯然不是。只不過,努爾哈赤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