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朝,會同年間。
耶律德光對於明朝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半點不覺得意外。
說句難聽的,這不就是這種王朝後期會出現的一種常態嗎?——特別是在前面有了宋國這個鮮明又影響長遠的例子後。
當然,王朝後期會出現的常見負面狀態也不止這 “朝中不知兵卻指揮不斷”一種,還有地方軍權過大導致中央失去控制力,或者中央地方都不知兵……等等等等,林林總總。
不過,總而言之,以明朝這樣的黨爭情況,以及他們先前就被指出來的各地衛所的軍戶變成了佃戶、又紛紛吃空餉嚴重,又兼之賣官鬻爵,最終,在一段時間的發酵之後,變成了現如今這樣,朝堂又不知兵,又喜歡指手畫腳,且又前後不一,完全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他不怎麼在意明朝的軍事現狀,畢竟到了這副地步了,別說那個明思宗有沒有看出來問題,就算是看出來了,想要挽救也幾乎不可能了。
他更感興趣的是祖大壽——這個作為頗受袁崇煥信任的遼東總兵,又直面了袁崇煥被當廷下獄的慘烈情形,他失措惶恐,沒毛病;然後呢?
然後他回去就和所有遼東兵馬、以及另一名遼東軍中將領一同跑回山海關了。
沒有嚮明思宗或者朝中任何人進行彙報,也沒有得到任何朝廷的允許,完全不打一聲招呼,且不符合任何法規的,直接跑了。
這個人……還挺有意思。況且他還是遼東軍的主要將領,是不是在往後的皇太極的作戰中,這個祖大壽又會有什麼重要的舉動?
明朝,洪武年間。
朱元璋對於明思宗朱由檢徹底放棄了希望。
——僅憑現有的資訊,難以判斷朱由檢本人的政治舉措具體情況如何,但倘若將這些事件拉出來看一遍,起碼能夠確定,朱由檢並不是那種有什麼力挽狂瀾之能的不世之材。
大明到了這樣的地步,絕非一個想要努力的人就能夠拉起來的。
而縱觀這幾件與皇太極、朱由檢都有關的事情中,先是薊州一帶存在防守空缺,袁崇煥上疏提示了——但朱由檢沒有注意到,或許他當時的精力更多的放在了朝堂之中,比如那見鬼的溫體仁;
隨後,皇太極帶著後金軍隊長驅直入,到了京城城外,甚至與大明的軍隊就在京畿之地展開了數場戰鬥,雖然這一系列戰鬥到了此時,皇太極都沒有佔據上風,大明的軍隊總體上獲得了作戰的勝利,但京中朝中仍舊有人感到恐懼,這很正常,朱元璋自覺也並不是什麼過分苛責的人;
可是,作為皇帝,作為掌握大明此時的一切最終解釋權的皇帝,朱由檢卻是那個不能因此感到慌亂,進而影響到自身的判斷力和決斷的人。
作為皇帝,必須要明確當下的整體情況,明確最應該做的是什麼、最合適做的是什麼,以及,如果有什麼想要做的事情,要知道這件事情是否非做不可,是否一定要在當下做,如果要做這件事情、又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做……
如果,他真的覺得袁崇煥無法再擔任現如今的職務,那也不應當是這樣的直接下獄。,且在將袁崇煥下獄之後並沒有對遼東軍有什麼後續處理。
朱元璋倒也不覺得袁崇煥完全沒毛病,但是朱由檢這樣的處理顯然有失妥當是真的。
他努力按捺下自己波濤洶湧的情緒,大約是有著“大明最終滅亡了”這一先決條件打底,朱元璋的情緒平復得稱得上一句迅速。
他暗自嘆氣,或許這就是沒有正兒八經接受繼承人教育,中途趕鴨子上架後的更容易出現的結果吧。
但是,如果朱由檢在這一次做了這樣臨陣換將又處理不夠完善的事情,那麼,他在日後的與後金的重要戰爭中,會不會也再次按照自己的想法而對戰事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