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洋行與會德豐、和記以及太古並稱為四大洋行。
而怡和洋行則憑藉其雄厚的實力位居首位,成為當時遠東地區最為龐大的財團。
怡和後來藉助鷹國背景,除了對華貿易外。
還大規模地涉足華夏的各個領域,包括鐵路、工廠、船塢、礦業等,透過這種方式在華夏大肆搜刮財富。
華夏的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以及華夏的第一部電梯,皆由怡和在華夏所建。
不僅如此,怡和還與清朝政府展開金融合作。
當時,怡和憑藉著與李紅章的緊密關係,並利用華夏關稅作為擔保,成功地在倫敦籌集資金並借給清政府。
在華夏抗日戰爭爆發之前,怡和在華夏內陸的眾多城市擁有大量資產,成為了遠東地區最為龐大的鷹國財團。
然而,這一切在 1949 年發生了改變。隨著新華夏的成立,怡和在華夏內地的財富被全部充公,這一舉動讓人們無不拍手稱快。
1961 年,怡和集團在香江成功上市,並受到了市場的熱烈追捧。
以此為契機,怡和開啟了以香江為核心,逐步向整個亞洲拓展版圖的新時代。
怡和的業務從金融保險、零售百貨、建築工程、機械製造、汽車貿易、再到房地產等等行業。
怡和集團旗下最為得力的當屬置地與九龍倉這兩家公司,可以說是其左膀右臂般的存在。
而怡和作為香江地區首屈一指的房地產巨頭,曾經在該地區實施過殖民經濟壟斷。
然而,隨著華夏的崛起以及對香江政策的調整。
心虛的怡和近年來一直在香江瘋狂斂財,並將這些財富轉移至亞洲各國進行投資。
不過,這些年全球經濟下滑,怡和的海外投資之路,和和記洋行、會德豐洋行一樣,投資並不順利。
也正是因為如此,凱瑟克家族目前資金資金似乎並不多。
要不然到70年代末,包玉岡也沒那麼容易收購九龍倉。
怡和集團那時不僅失去九龍倉,連置地公司也差點失去。
李明軒前世記憶中,怡和仍然屹立不倒,甚至一直穩坐世界 500 強的寶座,過得十分滋潤。
更為諷刺的是,進入新世紀以後,怡和的投資重點竟然又重新轉回了大陸。
國人似乎早已忘卻了這家曾遊說並發動鴉片戰爭的企業所犯下的罪惡歷史。
如此看來,怡和雖然失去了九龍倉,但最終度過了財務危機。
此刻,李明軒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絲兇狠,不僅懷揣著一雪前恥的念頭,更是對怡和所掌控的資源心生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