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了1914年的那個夏天。
這是在東瀛。
彼時,《甲寅》雜誌越做越大,越來越進步之士來擔任《甲寅》的主編主筆。
一條靜謐的河邊樹下,南陳北李相遇了。
像是受到某種莫名力量的洗禮,二人並沒有擦肩而過,而是互相駐足,向對方望去。
一個穿著一身中山裝,還略顯青澀,一位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可遮不住的,卻是一雙明亮奪目的眼睛。
視線碰撞的一剎那,也是思想文化的碰撞。
這是歷史性的一刻。
兩人見面的那片叢林,蔥鬱極了。
二人同時相視一笑,接著默契坐下。
隨後兩人思想開始碰撞。
中華是什麼樣的國?中華人是什麼樣的人?這個國的出路在哪裡?
他們都爭論了一個遍。
李守長年紀比陳仲甫還要小十歲,可爭論起來,他特別認真,那股較真勁兒,使陳仲甫笑了。
“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認死理兒,但是現在中華土地上最缺的就是認死理的真漢子。”仲甫笑道。
對於陳仲甫說自己‘認死理’,李守長渾然不在意,只是笑笑。
隨後就繼續問道:“照您這麼說,我們中華豈不是沒有出路了?”
“有,但出路不是老路,只有找到一條新的路,中華才不會亡。”
李守長問:“那何為新路呢?”
仲甫卻沉默了,目光深邃。
聲音低沉的道:“我不知道。”
但隨後又接著說:“我正在找。”
“你願意跟我一起嗎?”
仲甫目光落在李守長身上,出聲問道。
這一刻,留著鬍子的守長笑了。
身軀還因此微微挺直,如標槍一般。
他一直以為尋找這條路是孤獨的,沒有志同道合之人。
以前有老師,可是老師為了大義走了,他做好了一個人走完這條路的準備。
可是前方,出現了一位和自己一樣,在尋找這條路的人。
吾道不孤!
“為中華尋找一條救國之路,乃守長畢生之所求。”
“我願意!”
二人的手緊緊相握,一同浮起的,還有嘴角微微揚起的笑容。
文字浮現。
【為國找出路,將一國之責任扛在肩上前行,何等風骨?何等偉績?】
【國家興亡,心裡何等焦灼?國家強盛,心裡何等歡喜?】
【思想的萌芽,開始逐漸成長成為參天巨樹。事實上,過去不是沒有人嘗試過。】
【革命者努力了,他們創立了君主立憲,行不通;逸仙掀起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共和,仍然失敗。在國外順風順水的那一套,到了他們中華,為什麼就行不通了?】
【陳仲甫開始思考,李守長也開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