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因為國防和航天業的飛速發展,米國對積體電路的要求越來越高, 大量資金和機會匯集過來,由此出現了第一批專業的晶片裝置製造商。
與此同時,歐洲也不甘落後,在荷蘭埃因霍溫的飛利浦實驗室裡, 年輕的實驗員克洛斯特曼開發出了第一臺6鏡頭重複曝光光刻機。
時間進入七十年代,相位光柵和鏡後側光結合進行投影和對準,高自動化水平的氣動控制等技術的應用,讓飛利浦實驗室的技術繼續在全球保持領先,掩膜圖案縮小到兩英寸,圓晶直徑三到四英寸,最細的線條只有兩微米寬,誤差在十分之一微米以內。
而這個時候,在晶片技術上國內其實並沒有被甩得太遠。
1972年,四川永州半導體成立,第二年就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3英寸圓晶生產線,領先臺灣兩年,韓國四年。而三星半導體78年才出現,至於臺積電,更是直到87年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因為米國晶片產業升級,再加上兩國間短暫的蜜月期,國內開始用很便宜的價格大量引進二手生產線,裝置是便宜,競爭力也幾近於無,至此以後,國內晶片產業就開始了長時間的落後,直到三十年後才在一部分大尺寸領域艱難趕上,但是更精密的10奈米級別以內,依然被牢牢的卡著脖子。
現在,或許真是進入光刻領域的好時候‐‐井熙想。
七十年代末,大規模積體電路正逐漸被超大規模積體電路所取代,而飛利浦實驗室在光刻機領域卻出現頹勢,另一種結構更簡單,速度更快的光刻機正飛快搶佔市場,而飛利浦實驗室的光刻機,甚至還無法大規模量產。
又過了幾年,公司終於對自家的半導體研發失去耐心,準備把光刻機業務賣掉,或者找一個合作者來分攤成本。
很遺憾,因為他們手裡的技術看上去沒什麼優勢,幾家大公司都拒絕了邀請,最後只有一家荷蘭小公司態度積極,最終以注資210萬美元的條件,拿到了一半股份。
而這家被廉價甩賣股份的光刻機公司,就是若干年以後的光刻王者,荷蘭的a□□l。
掐指一算,很遺憾,兩家這時候都合作一年多了,大概也沒有井熙摻和的餘地。
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她沒有機會。
如果沒記錯的話,這時候的a□□l是真窮。
那家荷蘭小公司好歹還拿出了210萬,而飛利浦的一部分資金卻是用樣機和庫存材料折價參股,整間公司的流動資金不足三百萬,但是每年光是研究經費,就需要至少一千萬。
與此同時,公司員工都來自被飛利浦淘汰的光刻機團隊,做為被掃地出門的失敗者,也很少有人還能保持堅定的樂觀態度。
更重要的是,實驗室至今依然沒能實現量產。
但是幸好,他們遇到了一個相當出色的ceo。
新的ceo直接就瞄準了摩爾定律。
如果這個定律足夠準,兩年以後,圓晶尺寸就要從4英寸變成6英寸,到那個時候,現有的光刻機將被淘汰,一切將重新洗牌。
更大的困難還在於找錢。
這個時候的asl,大概正在發愁怎麼應對資金斷流的問題,那家荷蘭公司實力不強,飛利浦對這家子公司也不怎麼重視,這不正是井熙介入的最好機會?
想起這件事,井熙第一時間就聯絡了還在米國的彭文,請他幫忙接觸這家以後的超級大牛,試探試探對方的反應。
&ldo;5不嫌少,50也不嫌多,反正你無論如何也要幫我拿下這家公司的股份!&rdo;井熙在電話裡斬釘截鐵的說。
雖然不明白井熙怎麼突然又想收購外國的公司了,彭文也沒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