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船壓根就不是大福建一地常見的船舶形制。
在洪武初年,大明實行了極為嚴格的海禁政策,最重之時甚至命令片板不得下海,凡下海者視同倭寇。而在幾年後,因為大明海軍有了威武雄壯的架勢,海禁稍空,禁止的範圍從全部打壓改為了禁止遠航,普通的小漁船和進洋的貨船已經可以運輸。
所以,為了方便管理和判斷,沿海的私船都被要求進行了一番改動,迎風面更大的雙桅船一律禁止,只允許有一根船桅,為了抓魚?抓魚你需要跑那麼遠嗎?
船尖都削平改成方形,我知道這樣速度慢,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海上行船注意點交通規範,沒事開那麼快乾嘛?再快你能有魚快嗎?
船底都只允許用平底的,咱知道這容易觸礁,你控制好載貨量,乖乖去指定的水港靠岸不就沒事了嗎。
一番動盪之後,沿海地帶的船隻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其國別,大帆尖頭的肯定是別國的,只有一根桅平頭的,絕對是自家。
雖然對於漁民而言略有些困難,但在實際使用中還是有不少好處的,比如沿海水師一看到尖頭小漁船都不需要分辨,便可開足馬力撞上去。
把人撞趴窩了再去思考這是賊寇還是不守規矩的的自家人,前者補一刀回去拿軍功,後者臭著臉把人撈上來丟大獄,這種在後世肯定會被評為粗暴的執法流程在如今卻很實用。
畢竟倭寇也不是吃素的,近距離接觸之下對方也並非沒有一戰之力,尤其是如今南北混戰之時,不少海上的倭寇都不再是過去的普通漁民,有不少人身上都有明顯正規軍的路子,拿出來的武器也愈加精煉,邊軍就曾繳獲質量相當不錯的倭刀。
正因為大明對沿海私船的改造,所以當地的兵卒們遠遠看到這艘明顯毫無動力飄來的船就覺得不對,尖頭、雖然船帆折損了,但明顯是三桅遠洋船,好傢伙,船上的人不知道活著不,如果是活著估計就要牢底坐穿了。
但誰也沒想到在登船後他們遍尋船隻,居然只在船艙內找到了一名發著高燒的少女,這麼大一艘船隻有一個活人,看她弱質纖纖的模樣,也不像是能把船劃了那麼遠。
你說這奇怪不奇怪。
而這第三怪嘛,就是這個女孩說著的話語大家都聽不懂。
從髮型和臉龐來看,這女孩最多不過及笄,被救起時她燒得全身癱軟,但在被婆子背起之前她曾短暫的清醒,當時也有衛軍試圖問清楚發生了什麼,卻愣是沒有人能夠同她正常交流。
金門所的守軍可不單單只是福建當地人,此處還有北方來的流官、各地前來的苦役,雖說不至於匯聚五湖四海的英才,三湖兩海卻還是有的,但眾人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卻愣是沒人能夠跟她進行有效溝通。
最後還是皇太孫殿下博學而多之,不知用了什麼語言和她接上了號,但兩人剛說了幾句,這姑娘便哭到暈厥過去,太孫的表情也不太好。
其實這些還只是明面上的,背地裡的詭異之處更是數不其數。
船艙內發現的書冊都來自於前宋,根據當地制船師傅所說,這艘漁船的形制和製造方法都相當復古,都不屬於大明如今的製造技法,反倒有些像是宋時的船隻。
那可不就見了鬼了嗎,前宋距今少說已經有100餘年,多了算得快三百年六代人了,就算是做足了防水的大型船隻傳到今天也不可能安然無恙的在海上航行,更別提這種小破漁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