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歷史]衣被天下 第40節(2 / 3)

在後世的歷史學有一句老話,叫做中華民族的治國史就是黃河的治理史。還有不少學者認為中華民族天性中帶著的關於統一、協作的信念和文化就是因為長期和黃河搏鬥帶來的影響。

因為只有團結,只有統一,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力量束縛住這條華夏大地的母親河,讓她保持溫柔慈愛的模樣,而不要總是家暴自己的孩子。

幾乎每個朝代都留下了和黃河搏鬥的記錄,大明也不例外。

雖然建國也才十五年,但因黃河發生的大災小災已經有不下十次,年輕的大明王朝幾乎每年都要在救助災民一事上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

或許有人要問,既如此不如干脆整治黃河得了,但這就牽扯到了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了。

——元王朝滅亡的導火索正是因為治理黃河。

元順帝時期黃河多次決堤,在元丞相脫脫為代表的大部分蒙古王公貴族的支援下以及大部分漢臣的反對無效下,順帝下令治理黃河。

或許有人會奇怪,治理黃河明明是好事,而且黃河流域是漢人主要的聚集地,為何反而是漢臣提出反對?

因為在元政府工作的極少部分漢臣太瞭解元政府官僚機構的劣根性了,那無可救藥的貪婪如果放到了治理河道上,極有可能成為壓下當地百姓的最後一根稻草。

事實也的確如此,順帝發下的治理經費到了當地官員手中百不存一,而當地官員為了完成任務,也為了中飽私囊,只有更加狠厲得壓迫民眾。

原本一家只需要出一個役夫,變成了全家都得出動,老幼婦孺若想要避免徭役那就只有交錢,沒有錢就只能出力。

而更糟糕的是,按照規定役夫在服役時候的口糧是官方提供的,但採買糧食的資金已經不剩多少,如此便只能給別的地區增加稅負,亦或者是羅織罪名從百姓家中掠奪。

於是,一個叫韓山童的人在疏通河道時,挖掘出了一隻眼的石人,伴隨著民間流傳的一句著名的諺語,全國響應的紅巾軍農民大起義開始了。

十七年後,一個叫朱重八的農民帶領一干多少都受元王朝治理黃河所帶來負面影響傷害的農民一起推翻了元王朝。

即便實際上元王朝整治黃河的時間不到一年,而距離那段歷史已經過去了兩代人的時間,但這份苦痛尚且沒有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甚至於如今的朝堂上都有不少臣工聞黃河而色變。

加上元王朝雖然壓榨民力,但當時主持施工的賈魯所治理的黃河確實有效,所以大明的皇帝只是每年對黃河進行日常的維護,不敢大發民力。

太子朱標此次前來便是來視察黃河水文情況以及疏浚工作的,但很遺憾,河南布政使司布政使王輿宗一月前因主持疏浚工作過於勞累過世了,只能由副使邢浩頂上此次面見。

邢浩是因儒士身份獲得官職的一名官員,官方說法是叫儒士授,這是在洪武帝因為嫌棄科舉考試選擇出的人才沒有實幹暫停科舉後的一種舉薦方法。

和西漢時候的“舉孝廉”類似,是由當地基層官員或者是民眾推舉儒生或者是有大名望者入朝為官的一種方法,入門門檻很低,有些小地方甚至是隻要識字就行。

國家任用這些人也並不是看重對方的治國實力,實在是元末明初時國家的文盲機率太高,甚至有不少功臣良將都是文盲,偏偏在分封天下的時候,大明有不少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兵士都被派到地方做官。

這些人或許管理地方不難,畢竟建國之初舉國凋敝,有時候一個縣城也不過才百來多人,管理起來很容易,但是寫公文什麼的可就要了卿命了。

無奈之下,朱元璋只能給這些不識字的官員再招聘了一批儒生給人打輔助。

除了可以幫忙寫公文外,這種方法招聘來的儒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zhongzhu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