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也就是洪武元年,明軍佔領大都,元亡。元順帝逃往上都,史稱“北元”。而公元1367年被稱為“吳元年”,朱元璋是在向其他人表示,這個時代需要一位新的皇帝。
朱元璋稱帝之後,他需要建立一個允許經濟運轉的和屬於和平時期的經濟體制,他還需要組織一個有效的文官政府來解決複雜的國家問題。
明帝國已經有了繼承中國悠久傳統的政體,但朱元璋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元統治者窮兵黷武和世襲制的世界觀,明王朝後期還需要對儒家讓步,及對文人士子鄉紳這些社會精英階層做出讓步。
洪武二年,朱元璋建立官學制度,洪武三年,朱元璋重開科舉考試。
洪武二年,大將軍常遇春去世。
洪武三年,朱元璋為他的三十四名將領們封爵,這些人都幫助或者說他們合力成就了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盛大功業。
獲封受賞的人都是朱元璋在內戰時期的功勳將領,朱元璋最早的二十四個夥伴中還有二十位倖存者,其中六位獲封公爵,十四位獲封侯爵。被賜爵位者中還有來自敵軍的歸順者,例如胡美。
洪武五年,明使以朱元璋繼位告知琉球中山國,中山國遣使入朝,與明建交。
同是洪武五年,春,徵虜大將軍徐達領兵穿越戈壁遠征蒙古,他與蒙古政權下最大的武裝勢力擴廓帖木兒的大軍在外蒙古相遇並展開決戰,但這次徐達的遠征遭到慘敗,明軍損失“無慮數千萬”。
戰敗之後,大明被迫接受與蒙古人的軍事對峙,明軍也與蒙古政權開始了永久的邊境保衛戰。而大明軍隊與蒙古部落的邊境鬥爭在後來幾乎貫穿了整個大明王朝,蒙古政權也似乎從未被大明統治者徹底征服過。
洪武五年之前,明軍又征服了三個省,山西、陝西和四川。四川是明朝獲得的最後一塊領土,明軍對四川的征服並沒有使他們在西南開創個新的安穩的時代,相反的是,明軍後頭對西部和南部地區的非漢族的其他民族開展了一系列綏靖戰役。
洪武五年,因徐達戰敗,朱元璋的雄心在這場慘敗的戰役中受到抑制,他放棄了他曾經試圖爭奪整個外蒙古地域的宏圖霸業與遠大構想。
同年,洪武皇帝不再主要關心軍事問題,他過去準備征服整個元帝國的軍事理念開始收縮,明王朝對蒙古的軍事行動開始採取守勢,明朝以他們新修建的長城為依託,防守著以悍馬和騎兵見長的蒙古軍隊。
朱元璋的武力征服道路已經基本完結,他現在需要建立一個明確的實體政權制度來幫助他運轉國家。
洪武三年,朱元璋決心恢復傳統的開科取士制度,為他的帝國攫取有用的人才。
根據洪武皇帝的指示,洪武三年八月,明帝國舉行了洪武朝的第一次科舉,同時也是整個大明王朝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但這一次開科取士選出來的新科進士們朱元璋認為他們都太書生氣,於是洪武皇帝又下令停止了科舉考試。
洪武三年科舉之後,科考制度又停止了十餘年,在這一段時間內,明朝吸收文官的主要途徑是由政府中已經任職的官員加以舉薦。但透過舉薦的人員人數太少,基本無法供應明帝國對於文官人員的需求,於是朱元璋又恢復了科舉。
這一次朱元璋將當前時政問題引入殿試,在後頭的科舉考試中,他將考試分成三場,內容分別是:《四書》與經義一道,論一道,策一道。
筆試之後的第五天,中試者還要透過箭術、馬術、算數及法律道德的綜合能力測試。並且洪武皇帝堅持箭術的重要性,他令國子監學生和其他州縣的學生都要堅持學習和練習這一專案。
朱元璋要求考生們不能只具有單純的詩詞歌賦才能,而這些透過多層選拔的有古典文獻研究能力的以及擁有正統信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