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之道,在於兩點:其一,精準定位敵炮兵巢穴;其二,將咱們的火箭炮悄然移至其射程之內,給它來個措手不及,狠狠地轟它一回!”陳浩的話語中帶著幾分狡黠,卻也讓李大團長不禁翻了個白眼,心中暗道:這法子,我豈會不知?
我所渴求的,是那精細入微的戰術佈局,是那些能夠決定勝負的微妙細節,你可明白?然而,面對李大團長的期待,陳浩卻顯得胸有成竹。
深知“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古訓,陳浩在現代世界時,便對二戰日軍的武器裝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合自身的實戰經驗,對日軍火炮的型號有了精準的預判。
“可以確定的是,那是一門一百零五毫米口徑的榴彈炮,無疑。”陳浩的話語中帶著幾分自信,彷彿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李雲龍微微頷首,贊同道:“此炮威力驚人,與你那火箭炮相比,亦不遑多讓,定是它了。”
“那麼,目標便鎖定在這三款火炮之上:三八式、一四式,還有那九二式……”陳浩在眾人面前娓娓道來,如同一位博學的講師,將所掌握的情報如數家珍地分享給大家。
談及日軍最早的一百零五毫米野戰炮——三八式,陳浩的眼中閃過一絲歷史的滄桑:“這款火炮,源自1905年日本從克虜伯引進的技術,並獲得了製造許可。它全重二點六噸,運輸時更重達三點二噸,射界雖有限,但射程卻可達十千米,經過改進後,更是提升至十二千米。在一戰時期,它曾是日軍的驕傲,但到了二戰,卻已略顯老態。”
“至於一四式,那是日軍在二五年研發的產物,可惜試驗效果不佳,總產量不過六十四門,堪稱失敗之作。”陳浩的話語中帶著幾分惋惜。
“而日軍目前最先進的,當屬三二年研製的九二式榴彈炮。這款火炮,全重四點三噸,炮管細長,無論是火力還是射程,都堪稱當時日軍火炮中的佼佼者。”陳浩的話語中充滿了對這款火炮的敬畏與期待。
如此一番講解,讓在場的眾人對日軍火炮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也為接下來的戰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那門火炮的設計中,最為醒目的創意莫過於它那開放的炮架搭配著剷板狀的輔助挖掘結構。然而,這樣的設計也帶來了不便:長長的炮管宛如一條難以馴服的巨龍,在交通運輸上造成了不小的困擾;而戰鬥準備時,需要將剷板深深嵌入土壤,轉移陣地時又需費力將其完全撬出,這樣的實用性確實讓人詬病。
但令人欣慰的是,這門火炮在其他方面依然有著不俗的表現。當它發射出銳利的“尖銳彈”時,射程竟能達到驚人的十八公里;而換上高爆榴彈,其射程也能穩穩維持在十三公里。在當時,它作為十八公里射程級別的火炮中最為輕盈的存在,實戰中的反炮兵與壓制射擊效果更是無可挑剔,猶如戰場上的一道閃電。
趙剛陷入了沉思,隨後緩緩分析道:“你是說,我們眼前的敵人使用的火炮,很有可能是三八式或九二式,而這兩款火炮的射程存在著差異?這意味著敵人的炮兵陣地或許在我們射程之外,一個我們的火箭炮都無法觸及的遙遠之地,是這樣嗎?”
真是令人讚歎,作為燕京大學的佼佼者,他的邏輯思維能力果然非同凡響。然而,作為同樣在場的聽眾,李雲龍卻顯得有些困惑,彷彿被迷霧籠罩。
陳浩微微一笑,解釋道:“是,但也不完全準確。因為我們所處的山西地區,被日軍視為後方佔領區,所以他們不太可能將最先進的火炮部署在這裡。因此,更有可能的是那些老舊的三八式榴彈炮,其射程最大僅為十二公里。為了覆蓋我們的所有陣地,日軍的炮兵陣地距離我們最近的一線陣地,大概十公里左右。而我們的六三式火箭炮,最大射程為八點五公里。但只要我們能夠偵查到日軍的炮兵陣地,將我們的陣地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