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毀人亡,哀鴻遍野。若八路軍的寶貴經驗能助我同胞抵禦空襲,那便是天大的功德,豈能不伸援手?”
此言一出,巧妙地將個人之求轉化為民族大義,無形中施加了道德的力量。聯想到委員長曾不惜犧牲數十萬民眾,決堤黃河以阻敵,而今陳長傑之舉,雖為詢問戰術,實則亦是對人性光輝與責任擔當的呼喚。 千萬生靈流離失所,他們的心中,是否真的裝著黎民百姓的疾苦?鄧政委面對陳長傑的質詢,內心雖有不屑,表面卻巧妙周旋。
“您所提及的武器,源自何處,又有何名諱?”陳長傑的追問緊逼不放。
鄧政委淡然回應:“武器之名,非我所知,乃自日軍運輸隊手中偶得。至於其威能,已足以證明——十架敵機,悉數擊落,想必其威力也已耗盡。”言罷,似有深意地補充一句。
陳長傑聞言,雙手背後,拳頭緊握,內心怒火中燒,卻強忍未發。他心中暗忖:“欺人太甚!莫非真當我愚昧可欺?不願言明便罷,何須如此敷衍塞責!”
防空炮?從日軍手中奪取?數量定非一二,何以之前未曾耳聞?更言及武器已盡,炮彈可耗,炮身豈能憑空消失?陳長傑心中疑雲密佈,轉而想到八路提前安排的轉移,莫非只是為掩人耳目?
“保護安全?哼,怕是欲蓋彌彰!”陳長傑怒極反笑,一甩衣袖,憤然離去,心中已決定,若非兩軍尚有交易牽絆,定要與此人分個高下。
鄧政委望著陳長傑離去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淡笑,他深知對方的不滿,卻也無奈。兩軍之間,既是合作亦是博弈,維持表面和平已是不易,豈能因一方要求而損及自身利益?
“晉綏軍若想拿捏我八路軍,怕是打錯了算盤。”鄧政委心中暗自思量,“只要閻長官不向倭寇屈膝,些許誤會,自當風輕雲淡。”在這片紛擾的亂世中,他堅信,真正的力量來源於堅持與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