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繚亂。但你知道嗎?正是這些洋銀,因為它們計枚核值,標準統一,無需繁瑣的稱量,才在民間贏得了廣泛的歡迎,也催生了清朝自鑄銀元的決心。”
“道光、咸豐年間,那些與外商貿易頻繁的沿海城市,率先掀起了鑄造洋銀的浪潮。各地紛紛效仿,彷彿一場無聲的革命,在貨幣的世界裡悄然上演。而清政府,為了保持民族的尊嚴,維護貨幣制度的穩定,也不得不被迫籌劃鑄行本國的銀元。”
“銀元,這個聽起來就充滿時代感的名字,其實是由銀捌玖銅鑄就的,也就是89%的銀和11%的銅的完美融合。無論是清朝的各個版本,還是民國時期的銀元,它們的重量都大致相同,約為七錢二分,換算成現在的重量,大約是26.8克左右。那是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握在手中,彷彿能感受到歲月的流轉。”
“當然,除了這些標準的銀元外,還有一些地方特色的銀元,比如半開。這是貴州、四川、廣西等地的民間對雲南鑄造的一種小銀元的稱謂。它每枚重庫平3錢6分,因其價值相當於通用銀元的一半而得名。半開,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充滿了詩意和韻味,彷彿是對那個時代的一種溫柔註解。”
凌織羽聽得入了迷,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那後來為什麼又要取消銀元,發行法幣呢?”
張明月微微一笑,彷彿早已胸有成竹:“那是因為其他國家實行了金本位制,白銀逐漸失去了貨幣的屬性,成為了一種普通的商品。而隨著時間的推移,31年以後,英國、加拿大、日本、奧地利等國相繼放棄了金本位制,發行紙幣,實行輕度的貨幣貶值以刺激經濟。到了33年,美國新任總統羅斯福更是為了擺脫國內經濟危機,增發貨幣並增加白銀儲備。這是一場全球範圍內的貨幣革命,而銀元,也在這場革命中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政府接連丟擲了一部部震撼人心的法案——《購銀秘境》與《白銀之國的敕令》,宛如兩顆璀璨的流星劃破夜空,激起了經濟浪潮的千層巨浪。
公元三十三年度的上半年,全球銀市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銀價彷彿被無形之手猛然推高,從每盎司那沉穩的16.5便士,一躍而升至令人瞠目的20.5便士,猶如海平面下的暗流終於浮出水面,攪動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恰在此時,大洋彼岸的美國,以一記重錘敲響了白銀市場的戰鼓,他們大幅度抬升了白銀的收購價格,並張開了貪婪的大口,瘋狂吸納著全世界的白銀。而民國的銀元,在這場金融風暴中顯得尤為脆弱,其價值遠低於美國的收購價,彷彿是風雨中的燭火,搖曳生姿卻又岌岌可危。於是,一場無聲的遷徙悄然上演,民國銀元如潮水般湧向國際市場,被美國那雙無形的大手一一攬入懷中。
這場遷徙的規模之巨,令人咋舌。民國在短短的時間內,便出口了3400萬兩白銀,那些銀光閃閃的元寶,如同離家的遊子,承載著無數人的悲歡離合,漂洋過海,去往了未知的彼岸。
而西方列強們,則如同狡猾的獵手,瞄準了這股白銀洪流,他們將這些民國銀元運往倫敦,再以天價售出。每裝載一千萬銀元,便能輕鬆斬獲四百萬元的暴利,這簡直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場關於財富與貪婪的盛宴。
人性中的貪婪之火,一旦被點燃,便難以熄滅。面對如此唾手可得的鉅額利潤,誰又能抵擋住誘惑,誰又能停下腳步?於是,在接下來的三十四年裡,魔都的白銀如同決堤的洪水,滔滔不絕地流向海外,據估算,僅是這一年,流出的白銀便至少有兩億多元之巨。
而這場白銀外流的狂潮,並未就此停歇。據統計,短短兩年的時間裡,竟有三億多枚銀元逃離了民國的懷抱,流落他鄉。它們或沉睡在異國的銀行金庫,或閃耀在遙遠的交易市場上,成為了那個時代不可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