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幾個村落的男女老少,肩並肩,腳碰腳,匯成一股人流,烏壓壓一片,宛如潮水般湧向那片試驗田。他們的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懷疑,畢竟,這樣的豐收在夢裡都不曾有過。
當稱重的結果公佈於眾,那一刻,時間彷彿凝固。數字如同天籟之音,清晰而堅定——千斤小麥!人群先是靜默,隨後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那些皺紋深刻、雙手佈滿厚繭的老農民,激動得雙膝跪地,眼中閃爍著淚光,他們顫抖著雙手,將陳浩和他的隊伍視為救星,彷彿看到了觀音菩薩下凡,賜予他們無盡的福祉。
糧食的豐收,意味著飢餓的終結。以往,即便是豐收年景,農民們也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自己辛勤耕耘的果實大部分被徵收,留下的僅夠勉強餬口,甚至不得不以麥殼、野菜、樹皮充飢,生活艱辛。而現在,即便是按比例上交後,剩餘的糧食也足以讓每個人的肚子圓鼓鼓的,甚至還能有些許結餘,用於換取些油鹽醬醋,改善生活。
陳浩站在人群之中,聽著村民們的感激之詞,心中湧動著難以言喻的滿足。他知道,這些種子不僅解決了眼前的溫飽,更是在這片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種子,為無數生命點亮了未來的燈塔。
然而,陳浩並未止步於此,他深知農業之路任重而道遠。於是,他好奇地詢問起當地的農業現狀:“我想,化肥與水利的問題,仍是制約產量的瓶頸吧?在那些條件更為艱苦的地方,這些種子又能帶來怎樣的奇蹟呢?”
副參謀長微笑著回答,眼中閃爍著自豪:“即便是在那樣的環境下,小麥的平均畝產量也能達到五百多斤,相比過去,已是五倍之多的飛躍。”
此言一出,不僅陳浩,連在場的每一個人都露出了難以置信的表情。這不僅僅是小麥的勝利,更是農業變革的號角,預示著這片古老土地即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繁榮。
回想起民國三十七年前的統計,那時的農業景象與今日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而今,這一切的改變,都始於那一粒粒不起眼的種子,以及那些敢於夢想、勇於實踐的人們。陳浩深知,自己只是這場偉大變革中的一粒沙,但正是這無數粒沙,匯聚成了推動歷史前行的滾滾洪流。 在那片被歲月雕刻的廣袤田野上,農作物的產量如同古老傳說中神秘的密碼,被一一揭曉:小麥以146斤的堅韌,低語著與大地的深情對話;大麥則以152斤的溫婉,回應著風的輕撫;高粱傲立,204斤的碩果是它對陽光的熱烈頌歌;大豆不甘示弱,177斤的飽滿是對土地的深情告白;穀子謙遜地低頭,223斤的沉甸甸,是時間的饋贈;而玉米,184斤的金色希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然而,在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上,卻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奇蹟——地瓜。它的畝產量如同一位隱世的巨人,傲視群雄,高達1416斤,即便是在那些被遺忘的貧瘠角落,也能頑強地綻放出生命的綠意。在歷史的長河中,地瓜曾是八路軍戰士們最忠實的夥伴,無論是蒸、煮,還是曬成幹,它都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以至於那些日子裡,連空氣中瀰漫的,都是地瓜特有的香甜與堅韌,就連戰士們的笑語中,也夾雜著那麼一絲絲地瓜的“氣息”,那是屬於那個時代的獨特記憶。
但這份甜蜜的背後,卻藏著不為人知的辛酸。長期以地瓜為主食,戰士們的胃開始反抗,脹氣、消化不良成了常態,更有甚者,面對這單一的食物,胃中翻湧,直至嘔吐。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地瓜的潛力依舊讓人震撼。陳浩手中的資料,如同開啟未來的鑰匙,正常栽培下,六千斤的畝產量不再是夢,高產栽培更是直衝萬斤大關,讓人心生敬畏。
相比之下,小麥的千斤至一千兩百斤的產量,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它已被現實的土壤所驗證,成為了希望的種子。副參謀長的臉上洋溢著溫暖的笑容,他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