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匈奴,晁錯自然也有所建議。】
【他寫了《言兵事疏》,切實討論了漢匈之間的問題和不同,分析了漢軍的五點長處、匈奴的三點長處,還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實際操作可能性的對策,包括“以蠻夷攻蠻夷”,“以己之長攻敵之短”,“以眾攻寡”等。】
【他還強調了將領、兵器等在作戰中的重要性。】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點頭:“將領和兵甲在戰爭中確實重要。”大漢如今的成果,離不開衛霍二人,也與大漢此時遠超匈奴的冶鐵技術有關。
“晁錯所言,字字切中要害,見解透闢,符合實際,都是可以真正實行下去的建議。”劉徹對晁錯的上疏給予了高度評價,還帶著對如今部分人士的不滿,“不像有些人,抱著自己的理論就不顧實際,亦或者一味賢良……”
說到後面,他的聲音都陰惻惻起來。
漢朝初年。
劉邦看著神蹟放出來的晁錯的幾篇文章,不由大嘆:“此等人才!”這樣的文章!
國士也。
沒有一句是空話,沒有一句離開實際,也沒有一句不是在為大漢著想。而內容又並非什麼陰暗舉措,反而正大壯闊,這不是好文章,還有什麼是好文章?
這幾篇文章,不論是放在如今,還是劉恆時期,亦或是日後的任何時間,都不過時。
只是,以文觀人,直白深刻,沒有任何婉轉迂迴;再結合晁錯自身的背景:雖然又學了儒家,但法家才是他最根本的核心。
這樣的人,放在當時大漢那樣需要各處平衡的政治環境下,想來是難得善終的。
因為,他最終必然會走向大漢當時的核心問題:諸王、功臣。而一旦時機不夠成熟,這樣的舉動又堪稱變法——晁錯的結局已經註定。
【劉恆登基後,在原本的官員體制中,插入了一項新的內容:舉賢良孝廉。這一項在武帝時期也成為了一項明確的常態化的選官制度。】
【十五年,劉恆讓大臣們推舉賢良、方正、文學之士,晁錯被推舉為賢良。隨後,由劉恆親自出題,就“明於國家大體”等問題,提出徵詢。晁錯的回答在百餘人中為最好,深得劉恆欣賞,就由太子家令升為中大夫。】
【自此,晁錯開始直至漢朝的中央地方問題,曾數次上書,建議劉恆削諸侯、改法令。】
【劉恆經過考慮,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但依舊十分欣賞他的才能;而劉啟則是非常贊同晁錯的建議;至於同僚如袁盎等人,許是因為晁錯的主張,也或許也因為他的性格,都非常不喜歡他。】
【劉恆在位期間,晁錯一直擔任中大夫,直到劉啟登基後,升任他為內史。晁錯的抱負也迎來了的實現的機會。】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劉恆從中嗅到了一股不太妙的氣息:“啟兒,你在什麼時候對諸侯王動的手?”他並不在意劉啟會對諸侯王動手,相反,要是劉啟不對諸侯王動手,他才要憂愁。
但是,他擔憂的在於劉啟動手的時間。一旦時間不對,縱使中央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但皇帝難免會受限於那些還有些勢力的軍功集團。
劉啟沉默,不得不說,劉恆此時的擔憂是有道理的,因為劉啟仔細一想,覺得自己還真說不定登基沒多久就會開始對諸侯王動手:“大約並沒有幾年。”他又補充了一句,“父皇不用擔心,兒臣不會有問題的。”
劉恆:“……”劉恆確實不是很擔心自己這個太子的問題,畢竟,以他對劉啟和那些功臣集團的瞭解,就算諸侯王出了什麼問題,劉啟也不過是一時受制,功臣集團畢竟不能隨意廢立皇帝。況且,劉啟也不是沒有手段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