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
【最終,李承乾走上了逼宮謀反的道路,但並沒有成功。】
李世民聽著解說,內心更加痛苦。
觀音婢身體虛弱是與接連生育有關?而從自己登基後,她也沒能得到好好休息的機會,還在為了自己和孩子們不斷操勞……
看出了李世民的想法,長孫皇后反倒安慰他:“二哥,不必憂心,既然已經知道了原因,我日後自會注意休養身體,怎會再早早離開?”隨後,她嘆了口氣,轉移李世民的注意力,“倒是孩子們的教育上,你可不能再過於寵愛青雀了。還有高明的足疾是因何而起,也應當加以注意。”
李世民想到了兩個愛子爭鬥不休,彷彿是當時的玄武門對自己的諷刺:看吧,你的心愛的兒子們也彼此殘殺!
這難道就是自己那個“宮廷政變發起人”的真實情況嗎?自己的兒子率先帶來了這樣的結果?
他緩緩神:“我知道了。”他本來想要愛護每一個兒子,沒想到卻造成了這樣的結果;他給高明選拔諫臣,大約也是想讓高明更加優秀,卻沒想到那些人居然是如此行徑……
李世民苦笑,看來在孩子的教養上,還要認真斟酌、更加仔細才可以。
漢朝,元狩四年。
對於李世民的悲慘遭遇劉徹不打算評價,倒是李世民其中一個做法讓他起了興趣。
“三品以上嫡子皆出仕東宮?”劉徹的眼睛亮了,他覺得這件事很有可行性,他也要給自己的愛子來一套,“朕覺得據兒的東宮也可以這麼辦!”
至於說什麼諫臣,那還是算了,看看那些一心只顧自己的“諫官”們都做了什麼好事兒吧,他可不要讓據兒也遭遇那個李承乾的倒黴事情。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撇撇嘴:“唐太宗確實英姿蓋世,武定四方,但他在怎麼對待太子的事情上可就不行了。”怎麼能讓其他兒子得到和太子一樣的寵愛呢?“太子就是太子,和其他兒子是完全不同的!對待太子和其他兒子,當然不能一樣。”
咱就做的很好!標兒也很優秀!和那承乾太子也完全不一樣。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康熙對李世民在幾個兒子的事情上的處理是不贊同的,太子謀反被廢為庶人就不說了,魏王李泰牽涉其中、有著野心並且付諸了行動,居然還只是降封順陽郡王,過了幾年居然又重新封為了濮王?
而且,他實在是過於溺愛李泰了,怎麼能讓他生出奪嫡之心呢?朕就從沒想過讓其他兒子當太子,保成才是太子。
康熙這麼想著,卻不知他的兒子們和他的想法完全不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就如太子胤礽,對於李承乾可謂是感同身受,他覺得自己就是被自己的皇父逼到了如今的地步,還要繼續忍受下去,這和李承乾何等相像?
至於此時與太子已然關係不好的大阿哥胤禔若是知道康熙心中所想,大約同樣不理解。
【總而言之,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駕崩於翠微宮,諡號文,廟號太宗,與長孫皇后一同合葬昭陵。】
【他的人生就此畫上句號,但他的影響力卻並沒有從此消失。】
【他的輝煌功業始終被人所銘記、成為一種標杆:“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他的知人善任、政治清明同樣被人懷念:“公道此時如不得,昭陵慟哭一生休”。甚至到了宋朝,還有人“孤忠無路哭昭陵”。】
【在唐人乃至後世朝代心中,他就是開國之君,“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摘,以定天下,傳之子孫。”】
【到了晚唐時期,相對比較有作為的唐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