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臺還能撐上數日——那麼,大淩河城中的祖大壽即使還會投降,大約也會拖延上更長時間;同時,大清當初的糧草也需要重新調配運輸。
——是的,糧草問題。
大淩河城內彈盡糧絕,人相食,確實慘烈;但是大清的數萬人馬也是需要持續不斷地糧草供給的,雖然大清能夠自由行動,但是糧草的調配始終都是一個重要問題。
子章臺的歸降,也動搖了其他剩餘臺堡的信心,離得近的也都紛紛歸降,遠的則是離開臺堡遁走。大清的軍隊,從這些臺堡中獲得了足以供全部人馬一月之用的糧草。
也因此,自大淩河城的戰事過後,每每出戰,大清都沒有忘記帶上火炮;更沒有停下研究火炮的腳步。
他心中感嘆,這一戰,不僅是火炮的作用得到了證明,還讓他們都更深刻地體會到了明人的一些特質……
那麼,等到大清成功入關據有天下的時候,該怎麼推行他們大清的一些根本政策,並且保證局面的穩定呢?
畢竟,有些政策可以根據不同的局面選擇性地推行,但是根本政策,再怎麼也是不能繞過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劉恆做出了論斷:“祖大壽大約要投降了……就是不知道這時候,大淩河城內還剩下多少人。”現如今,就已經“伕役商賈悉飢死”“馬匹僕斃殆盡,只餘三十”,如果還不投降,那麼就真的是要死守到最後一刻——但是,前面有這麼多投降的例子,又有子章臺的歸降……
劉啟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對明朝的後續展開推測:“不管他最終投不投降,大淩河城都可以算作是明朝失敗了。那麼,孫承宗估計又會被罷免……然後遼東的政策和主事人……”他陷入了沉默。
總之,大淩河城的失敗,必然會再度引發一次明朝朝堂中的震盪。而以明朝朝堂的現狀,以及明思宗的理政風格,這一次震盪造成的結果多半也不會太好。
【十月十四日,皇太極再次確認了大淩河城內的情況:任何糧食都已經消耗一空,士卒的生存都難以保證,而為了保持士卒的生存,大淩河城內的食物來源就變成了那些被調集來修築大淩河城的伕役,和城中的平民百姓,“析骸而炊”,隨後,因為商賈平民伕役人數不夠,又“執軍士羸弱者,殺而食之”——“旦夕不能支”。】
【而皇太極確信,己方修築的塹壕護牆堅固無比,明軍完全沒有任何逃出來的可能,而大淩河城外的所有可能支援城內守軍的力量也已經被盡數擊潰。所以,他們已經沒有任何其他出路了,除了投降。】
【於是,皇太極再次派出明軍降將,姜新前往大淩河城,向祖大壽招降。】
【祖大壽這一次沒有嚴詞拒絕,他雖然同樣沒有選擇歸降,但是卻派出了一名叫做韓棟的遊擊跟隨姜新前往了後金軍營,順帶觀察一路上的後金軍中情況。】
【當晚,韓棟回到大淩河城,告訴了祖大壽一個並不好的訊息,也是一個他應當已經有所猜測的訊息:後金的包圍非常嚴密,大淩河城內的守軍基本上不可能突圍而出。】
【也算是從這時候開始,祖大壽開始有了歸降的打算,但他並沒有下定決心。】
【為了進一步推動大淩河城的歸降,十月二十三日,皇太極再次派人將一封信射入城中,指責明軍將領為了保全名節而拒絕歸降,致使部下遭受如此困苦,但是你們都是普通人,並非高官顯貴,投降了又有何妨?更何況,留在城中,也不過是白白枉死而已;
並提到城內殺人相食的現象,“與鬼魅何異”,再者,今天你們殺了其他人吃了,這樣的情況繼續下去,難道日後你就不會同樣變成了食物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