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方法,效率提高,鋼的產量同樣更高,也就成為了南北朝乃至日後朝代主要的冶煉方法之一。】
【而大量鋼鐵的生產,也是南北朝乃至隋唐甲騎具裝產生的條件之一。】
明朝,洪武年。
畢竟灌鋼法早已有之,明朝的君臣們對此並不太在意。他們很快抓住了這段話中對他們最關鍵的內容:“不同含碳量的鋼”。
“也就是說,所有的鋼鐵裡面都是有這個叫‘碳’的東西?”傅友德開口,作為常年征戰的武將,他對於鎧甲兵器最為敏感,同樣,對於這些鐵製品的好壞也是極為在意,“那,不同碳含量的鋼鐵,會有什麼不同?”
朱標聯絡前文:“炒鋼法是將生鐵中的碳含量降低,而熟鐵是由生鐵炒制後形成,那是不是說明生鐵中碳的含量要高於熟鐵?”
另一人回想:“熟鐵彷彿更容易變形,更軟一些,而生鐵非常堅硬。”
也就是說,碳這個東西含量越高,鐵就會越堅硬。那灌鋼時,只要按照合適的比例,就能製作出朝廷想要的器具——此時工匠們在實踐中其實早已摸索出了熟鐵生鐵比例不同生產出的不同鋼鐵,但並沒有徹底搞清楚這其中到底是有何不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碳,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
南北朝之前的朝代暫時沒有時間研究這些內容,而是都在忙著將灌鋼法記錄下來,準備在自己的朝代進行應用。
【而到了隋唐時期,灌鋼法等進一步應用,為大量鐵質鎧甲兵器的普及奠定了基礎。】
【同時,在鐵器的製作上,大量採用鍛制,促進了鐵器形態的多樣化和結構的複雜化,提高了鐵器的實用性,作用到兵器和鎧甲上,就是形制多樣、質量提高。】
【以唐朝的鎧甲而論,種類極為豐富,“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細鱗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鳥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阜絹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鎖子甲,十有三曰馬甲。”】
【而唐軍的鎧甲制式,大致與南北朝時期的鎧甲有所相似,同時唐朝製作鎧甲的甲片更大,層層疊疊,並且覆蓋範圍廣泛,從上身一直延續到腳踝,都是鎧甲防護的範圍,也就讓唐朝騎兵的防護能力較之從前的騎兵更加完善。】
【而唐軍騎兵的兵器同樣得益於冶鐵技術的發展和推廣,殺傷性更強,更便於使用,極大地方便了唐軍騎兵的衝殺。】
漢朝,建安年間。
曹操看著唐軍種類繁多的鎧甲,以及馬匹的具裝鎧,眼神中滿是羨慕。
他多缺鎧甲啊!不是那種零零散散的鎧甲,而是這樣完整的、成套的鎧甲,何況,這都是鐵質鎧甲!想當年,他打完官渡之戰,還是很羨慕袁紹的三百具馬鎧。
要是有了足夠的成套鎧甲,包括馬的具裝鎧在內,他就能武裝起一支強大的騎兵來,而這樣的重騎兵的戰鬥力,足夠他征戰四方了。
漢朝初年。
劉邦看著神蹟中各種鎧甲的樣子:“這種形制,大漢可以嘗試仿造一些。”雖然此時還沒有透過灌鋼法煉製鋼鐵,但鎧甲的形制仿製一下也虧不了什麼,只要等到真正開始應用灌鋼法,就可以製造這樣的鎧甲了。
“防護範圍一直到腳踝,怪不得唐太宗屢次帶領騎兵深入敵陣,連馬匹都陣亡,自身卻沒有什麼大問題。”就以李世民那種帶兵衝鋒的風格,敵軍怎麼會不向他瘋狂放箭和砍殺?依照現在的鎧甲,重要部位確實能夠進行防護,但腳踝等肢體末端就未必能夠防住了。
包括那個李道宗,射成了刺蝟還沒事兒,真是多虧了這樣的鎧甲。
這種作戰風格果然不是能夠輕易複製的,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