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他一入遼東便明確的事情,他都已經沒有想著一定要讓漢人們變成奴隸了,已經相當寬善;
而且,他也沒有否認漢人的付出與辛勞——“與女真合住之漢人,供應住房、食糧、耕地,亦甚勞苦”,讓漢人與女真人同食、同住、同耕。
可是那些漢人呢,卻始終不能安分下來,甚至還有在水中投毒之人。
清朝,崇德年間。
皇太極現如今已經早已處理掉了四大貝勒的制度,也已經削弱了諸貝勒的力量。以及女真貴族們的力量。
當然,這並不是說女真貴族們、諸貝勒就此失去影響朝堂的能力,這當然沒有;但是,此時的貴族們,最起碼不能再如先前初登基時一般掣肘皇太極了。
回想起當時的種種情況,皇太極還是會心生感慨:“阿敏和莽古爾泰,實在有其罪過,朕也不能因他們的身份就無視他們對於大清造成的惡劣影響。”
雖然他確實是在收攏權力,但是阿敏和莽古爾泰走到那種地步,能怪他嗎?不能。那分明都是他們自己鑄就了驚天大罪,自己壓根難以寬待,最終順勢而為罷了。
不然,自己對和碩兄禮親王代善怎麼就沒有這麼做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像是阿敏,完全無視了他的命令和要求,讓他穩住永平,收攏好當地的軍隊和百姓,善待永平的漢人、漢官,展示一下大金的氣度,樹立大金的良好形象,結果他先是壓根做不到收攏百姓和軍隊,繼而跑去大肆屠戮百姓、殺掉了一堆官員……
然後,讓他守住永平,為了避免他所帶兵馬不夠,自己還打算隨後派兵支援,結果他扭頭就棄城而走了——就在殺完一堆人之後,走了!
這樣的大罪,自己如何能夠寬恕?
當時的大金與漢人之間本就結下了不小的仇怨,就像是神蹟上說的那樣,“五、六百人結隊南行”,進而逼迫大金當地的守軍;東山的礦徒“有薙髮至者殺之”……而在嚴酷鎮壓後,情況並沒有得到好轉,反而更加混亂,真正是後患無窮。
每每想起當時的情狀,皇太極都要嘆息追悔:“昔遼東之民,既降復叛,我曾殺之,良用自悔。”不說對當地局勢的動盪了,更關鍵的在於——女真要征伐作戰,糧草從何而來?日常開支從何而來?
這不都需要有人進行勞作來供給嗎!而勞作供給的人是誰?當然是漢人。漢人都殺了,或者都逃了,女真的貴族們、將士們誰來供應?
也因此,加上其他原因,他也改變了努爾哈赤在位時對漢人的態度,至少沒有那麼酷烈了,對於漢人官員的思路也進行了轉變。
明朝,洪武年間。
朱元璋原本一直壓抑在心中的怒火在看到女真進入遼東後,當地百姓的境況後頓時噴湧而出,完全無法壓制:“蠻夷之輩!果然是隻知茹毛飲血,不知禮儀教化的蠻夷!……也果然,這些未曾真正經受中原教化的外族,壓根就只會屠戮我大明子民!”
他現如今已經完全不想管什麼其他雜七雜八的事情了,也對清朝的後續喪失了興趣——就算那個皇太極比他這個爹在這方面更有眼光,明白不能這麼對待漢人,打算善待漢人,又能怎麼樣?
朱元璋一直朝外噴薄的怒火突然停滯了,收了回去,看起來彷彿恢復了冷靜和理智,但是朱標、皇子們也好、重臣們也罷,沒有人會覺得朱元璋這是不生氣了,只能說,他已經做好了決定。
朱元璋確實已經做好了決定,那就是等到神蹟結束——縱使他確實對清朝的後續不那麼感興趣了,但到底也要看完——就點清人手,調兵遣將,前去遼東把這什麼女真都給滅個乾淨!
因為,他已經想到了之後的發展。
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