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不願歸降的表現,也讓後金上層進一步認識到了他們此前做法的錯誤之處;加上此次皇太極圍城戰術的大獲成功,後金在此後逐漸加強了軍紀管理、推動漢文化在軍中的學習,並且更願意嘗試這種“圍城打援”之策。】
【當然,短時間內,後金也難以對明朝再發動一次大規模作戰了。】
遼朝,會同年間。
耶律德光點頭,藉此進一步推行和宣傳恩養政策,並且推動學習中原文化、改革朝堂制度,這些都是非常正確的做法,這時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
大淩河城一戰,明軍打得如此慘烈,如何不能讓後金的那些貝勒們震動?只要心中有所震動,那就可以趁勢推動各方面制度的改變。
而這些被“恩養”的漢人官員將領,也必然會忠心為皇太極做事;再者,推動朝堂改革,對於他們本身的利益也非常大。
至於後金短時間內無力對明朝發動大規模作戰……這是理所當然的,畢竟,林丹汗這時候還在西邊呢。但是吧,耶律德光有些感慨:“在後金沒有對明朝發動大規模作戰的這段時間,明朝也沒能恢復過來啊。”
這可就屬於是浪費了不少時間了。
【明朝這邊呢,在大淩河城失敗後,朝堂議論紛紛,不少人開始指責孫承宗當初重築大淩河城的決定,認為這一次喪師辱國,正是孫承宗的決策失誤。於是,十一月,孫承宗請辭致仕。】
【而到了十二月,明思宗再次“以大凌築城招釁”,罷免了孫承宗的官職。】
【隨後,明思宗又罷免了丘禾嘉,轉而讓楊嗣昌管理遼東諸事,巡撫山海關、永平府等處地方提督軍務。
楊嗣昌此人,關於他的才能不少人對此有所爭議;但是,在明思宗為帝生涯中的五十輔臣中,明思宗對他的信任始終如一,堪稱獨一無二。】
【不過,楊嗣昌一人的備受信任,並不能改變明朝此時整體上的分離不協狀態。】
【明末,以樞臣、經略、巡撫三者,分別掌握軍事大計。這樣的分權雖然確實是分權了,但是到了明朝末期這樣一個千瘡百孔的狀態下,也成功讓作戰指揮與地方軍政不能相輔相依,一致為用。】
【況且,此時樞臣、經略、巡撫在不少時間中都早在內鬥,互相侵權,始終難以協調一致,更難以“共濟國艱”。除卻彼此可能存在的黨派利益爭鬥,光是戰還是守這件事情,就會出現意見紛歧,進而互為掣肘、不受節制,最終導致分崩離析、上下解體的危險境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明思宗本人呢,其實也對邊事重臣有所顧忌。】
【這樣一來,更加推動了朝廷和邊疆之間的隔閡,君臣將佐間諸多派系,幾乎變成了“在上者不信任其下,在下者亦缺乏精誠”,這樣的相互猜疑的情況。】
【這樣的巨大漏洞,又如何不會對明朝本就危險的局勢造成雪上加霜之態?又如何不會被後金所乘?】
【此外,明朝內,本來就已經從陝西一帶燃起烽煙,且一直沒有被朝廷徹底鎮壓下去。而經過了這一次後金突襲京畿之地,京畿之地也瞬時變得千瘡百孔。】
【大部分明朝的軍力除卻鎮壓陝西一帶的,就是在遼東抵擋後金軍隊;因此,京畿一帶起義軍或者盜賊蜂擁而起。】
【而在京師被圍之時,延綏、固原、甘肅、臨漲、寧夏五鎮總兵,都調集兵馬勤王支援,這也導致了這幾大地方的兵力出現空虛,進而無力管理鎮壓當地的變故——流寇蔓延,勢益猖獗,大有不可抑制之勢。】
【同時,不少地方的明朝士卒,因為調動頻頻,加之明朝給出的糧餉不足,開始掠奪百姓。當被發現後,不少士卒轉而潰散,進而也變成了起義軍或者盜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