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
至於說皇太極的其他兒子……神蹟本身就已經排除的只剩下四個了,其中除了豪格,三個皇子都還沒有封爵,這顯然就要比其他人差了一截;更不用說其中兩個還不滿十歲了。
“如果多爾袞或者豪格能夠壓制住對方,成功登基,那也確實能夠在大面上維持住清朝的穩定,不至於讓局勢陷入長時間的動盪。”趙德芳道,這樣一來,也不奇怪為什麼明朝沒能佔到便宜了——除去明朝內部的風起雲湧,清朝的破綻不算太大也有可能。
趙匡胤同意他們的想法,但是他覺得可能性也不止豪格或者多爾袞兩種:“不論中原還是外族,這種皇帝生前沒有確立繼承人的情況下推舉新帝,其中的重要一環就是讓所有人都能接受。”或者說是搞平衡。
而清朝現如今顯然還沒有中原傳統的立嫡立長的正統觀念,他們甚至推舉人選都不侷限於皇帝之子。
“如果多爾袞或者豪格都不能讓對方接受自己,不能透過各種手段壓過對方,那麼他們也很有可能重新選擇一個雙方、第三方都能接受的人選。”這個人選,就有可能是皇太極的其他兒子了——其中,年紀小一點,不能親政,需要依靠他們這些親王輔政攝政,那就再好不過了。
而皇太極的兒子中,恰好又真的存在這樣的選項。
【豪格正值壯年,又有軍功打底——肅親王的爵位就是依靠軍功獲封;而在對八旗的影響上,他本人是正藍旗的旗主,皇太極原本又掌握有兩黃旗,這兩黃旗必然支援皇太極的兒子繼位,最好的人選自然是豪格;】
【多爾袞也同樣正處壯年,也有軍功打底;同時,他還有阿濟格和多鐸的支援;對八旗的影響上,他們三兄弟又有被努爾哈赤劃歸名下的兩白旗,兩白旗堅定的支援他登上皇位。】
【因此,站在第三方、對立雙方之外的剩餘三旗,由代善一脈掌握的兩紅旗,由濟爾哈朗掌握的鑲藍旗,就成了決定最終結果的重要力量。】
【在皇太極死後的第六天,八月十四日,在崇政殿的東廡殿,由代善主持召開了會議。】
【在會議開始前,兩黃旗就已經在崇政殿周圍部署了護衛軍,穿戴甲冑,彎弓搭箭,表示要“護衛安全”。】
【在會議召開後,兩黃旗率先表示,必須立皇太極之子,也就是豪格為新帝;多爾袞一派,多鐸表示,如果不立多爾袞,那就立他多鐸,不立他,那也應該立代善,總之輪不到豪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被拖入戰火的代善立刻表示,作為皇太極長子的豪格,應當成為新帝——他對多爾袞一脈並不怎麼支援。】
【見狀,豪格當即表示了一下自己的謙虛:我德行淺薄,怎麼能夠承繼大位呢?】
【但這個謙虛在如今的環境下顯然不能發揮理論上的效果,多爾袞一脈堅決不接受;兩黃旗也絕對不接受多爾袞上位的結果,用他們的話來說,那就是“當初是先帝任用我們,照看我們,我們如今怎麼能讓不是他兒子的人繼承他的基業?!”】
【因此,一番爭執之下,完全沒有結果,反倒讓雙方不可調和的矛盾徹底展露了出來。】
【豪格表示暫且退出討論,代善也表示自己年老無力需要休息,阿濟格扔下必須立多爾袞的條件暫且退場。】
【在僵持之中,濟爾哈朗提出了一個方案:既然兩白旗不能接受豪格,而兩黃旗不能接受非皇太極之子,那麼,不如在皇太極的兒子中另選一人繼承大統?】
【多爾袞在考量了這種做法的優劣、以及繼續僵持下去的後果後,選擇了同意濟爾哈朗的建議。而這個另選一人,物件就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六歲的福臨。】
【如此一來,既堵上了兩黃旗的反對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