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朝,會同元年。
耶律德光確實一點也不想看到三次這個選項。不只是他,在場的大臣們同樣不想——這難道不是所謂貴族風尚的有一個鐵證嗎?
已經有人開始擔憂,不會大遼所有皇帝在位期間,都有人投身於這項事業吧?
耶律德光深深吸氣,他一點也不想選甲,雖然一點可以用作推斷的依據都沒有,但他就是不想。而剩下的三個選項……一個個來吧,當然還是越少越好。
乙。
【耶律璟稱帝,改元應歷。】
【應歷二年,太尉忽古質謀反,事洩被殺。】
【七月,政事令耶律婁國、林牙耶律敵烈、侍中耶律神都、郎君耶律海里等密謀叛亂,其中,耶律婁國是耶律倍次子、耶律阮同母弟。】
【八月,耶律婁國、眉古得等人伏誅。】
【應歷三年,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宛、郎君耶律嵇幹、耶律敵烈謀反,事情敗露後,幾人的供詞中又牽扯出了太平王、耶律璟同母弟耶律罨撒葛,以及林牙耶律華割、郎君耶律新羅等,均被逮捕。】
【隨後,耶律華割、耶律嵇乾等全部伏誅,耶律宛及耶律罨撒葛兩人都被釋免。】
【應歷九年,王子,也就是耶律德光第四子耶律敵烈、前宣徽使耶律海思及蕭達乾等謀反,事情敗露被捕。耶律敵烈因身為耶律璟之弟,被釋放,耶律海思等人被處死。】
【應歷十年,政事令耶律壽遠、太保楚阿不等謀反,被誅殺。】
【應歷十年,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喜隱謀反,供辭牽涉到耶律李胡,最後耶律李胡被捕死於獄中。】
【而耶律喜隱後來被釋放,隨後因復叛再入獄中,及至景宗登基後,又因謀叛被捕賜死。】
唐朝,貞觀年間。
李世民現在是真的覺得大唐的宗室參與謀反的事情根本不算什麼了,和遼朝比起來,大唐宗室的熱情簡直不值一提——遼朝這麼高的謀反頻率,這麼多的參與人數,大唐怎敢與之相比?
就說已經出來的遼世宗和遼穆宗兩代帝王時期的九次謀反中,各個謀反的時間之近,幾乎可以說是每一年都會有不同的人在計劃如何謀反……這樣的積極性,這樣的熱情,這樣的……
李世民覺得,不止大唐不能與之比擬,怕是整個歷史上也沒幾個王朝能夠與之相比。
貞觀群臣同樣看得目瞪口呆,不說別的,每次謀反,基本上都有一個權位較高的人,如太尉、政事令,即使太尉此時更多為象徵意義,即使此時的政事令不一定能如韓延徽那般“中外事悉令參決”——可到底,這些人謀反的可能性也有些高了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長孫無忌皺眉,對遼朝處理謀反之人的方式非常不贊同:“遼穆宗時期六次謀反,有三次,其中的關鍵核心人物都被無罪釋放,而且看起來也沒有進行什麼絕對性處置。”
耶律宛,耶律罨撒葛,耶律敵烈,耶律喜隱,這四人都被釋放,分明他們多半都是每一次謀反的核心所在——他們有著繼位的可能,卻沒有因為謀反受到什麼徹底的打擊處置……
就算處置了其他大臣又如何?有這些人依舊活著,他們難道不會二次復叛嗎?之後的宗室貴族,看到這些前人的例子,難道不會覺得自己即使謀反被抓,也能保下基本的基業?
而若是成功……
房玄齡同樣搖頭,他們不能理解,也不打算在大唐用同樣的方式。
不過,可能這就是遼朝的一個特點,從開國最初就已經奠定——太祖時期的三次叛亂的結果他們並不知曉,但遼太祖的弟弟耶律安端受封明王;而太宗時期皇子爭位,同樣沒有誅殺,就連耶律倍的子嗣都能隨同耶律德光征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