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問題可以說是自己犯了錯,重視不夠,或者可能是滅亡後晉以後也開始驕傲自滿,忘了安撫百姓的重要性。
想到最後,耶律德光還是得出了一個結論:“還是大遼的國力不夠,不足以據有中原。”
雖然在民間的傾向暫時難以控制,但從燕雲地區來看,中原也不是一定不能接受異族——但在開始必須能夠保證平穩。畢竟,後來的治理是一回事,最開始能不能佔住則是一切的前提。
而平穩的關鍵,就在於掌握權力的那些漢人大族、將領們。
而日後的自己顯然並沒有打算抹消掉後晉地區原有的各項制度以及漢人大族們的權力,也不打算取消他們的晉升之階。那麼問題就在於大遼的國力,體現在此處的就是軍事力量,並不能夠壓制住那些地方軍閥。
耶律德光無奈嘆息,國力增長,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即使如今從神蹟中看到了可能發生的種種事情,他也不能說在自己有生之年,就能讓大遼的國力突飛猛進,直至徹底壓制後晉所屬區域。
算了……就算不能據有中原,那麼能不能起碼從中多獲取一些利益,最好能夠再多獲取一些領土……
【三月十七日,耶律德光命人將後晉的諸司僚佐、嬪御、宦寺、方技、百工、圖籍、曆象、石經、銅人、明堂刻漏、太常樂譜、諸宮縣、鹵簿、法物及鎧仗,盡數送往上京。】
【此時,後晉地區境內已經四處烽煙,幾處州府或有起義,或降於劉知遠,耶律德光也不打算繼續在河南地區停留。】
【四月初一,耶律德光正式北歸。自汴州出發,以馮道、李崧、和凝、李遆、徐臺符、張礪等人隨行。
初十,耶律德光渡過黎陽渡,此時他經過這些天的覆盤,終於總結出了此次入主後晉的失誤,於是回頭對侍臣說:“我此行有三個過失:縱兵搶掠芻粟,此其一;蒐括百姓私財,此其二;沒有立即將各路節度使派回鎮所,此其三。”】
漢朝初年。
劉邦倒不對耶律德光縱容遼朝士卒和將領們搶掠糧草、搜刮百姓私財有什麼意外,這不是明擺著的事情嘛。
他感到有些意外的是耶律德光自己總結出的第三點:沒有立即將各路節度使派回鎮所。
雖然耶律德光確實應當對中原這些面服心不服、又有反叛慣例的節度使們心懷懷疑和忌憚,但他不把這些人放回去——當地誰來做治理的最高決策人?
指望遼朝本國將領們?那就是個笑話了,前面才說了,這些人可是搶掠的大頭;況且,遼朝到底是異族,與中原習慣風俗皆有不同,治理的政策方式也並不相同,即使那些將領們不怎麼劫掠、而是當真想要治理,他們就真的能夠治理好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不會被官署裡那些漢人官員們糊弄架空嗎?
但是論起時間來,耶律德光實際上也沒有把這些人留在京城太長時間——還是遼朝實力不足,不足以對後晉的力量形成壓倒性優勢,自身又有一堆小辮子。
張良道:“遼朝也不算太虧,他們帶走了百工、方技、圖籍、曆象……這些,可是關鍵。”
別的不說,百工,遼朝肯定缺少;曆象,這更是重點。方技,圖籍……這些東西,每一樣都對遼朝的發展有著不小的幫助,是遼朝進一步向帝國發展的重要助力。
“唉,”劉邦看到這裡,也是覺得不太爽快,但又還是給出了肯定,“耶律德光,確實擔得起遼朝的太宗。”
【路上,皇太弟派遣使者來詢問軍中的情況和安排——沒錯,皇太弟,耶律洪古,也就是耶律李胡,述律平和耶律阿保機的第三子。】
【天顯五年三月,耶律德光立他為皇太弟,稱為壽昌皇太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