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南北兼制(1 / 4)

宋朝,開寶年間。

趙光美看著神蹟中耶律德光新增設的那些官職,和如今遼國的大致情況相對照——雖然他大宋確實一直在蒐集遼國的情報,但對於各個官職究竟什麼時候設立的內容,並沒有太過仔細,畢竟這不是重中之重。

於是,他就發現了一個關鍵:“樞密院……遼國那時候還沒有樞密院?”遼國如今在皇帝之下,最高的權力機關正是樞密院,雖然分為南北兩院,但只是治理地方不同,核心上並無太大差別,軍國大事,遼國皇帝都要與他們商討。

卻沒想到,到了遼太宗時期,獲取燕雲之地,遼國還沒有設立樞密院。[1]

不過也是,這一次,遼國原本就有的南北二院也才從夷離堇變成大王,宣徽也是在這一次才設立,樞密院怎麼也要再過段時間才能出現。

趙匡胤道:“他們正式設立樞密院,應該到了後面遼世宗的時候了。”雖然理論上應該由耶律德光來做這件事,但誰讓他突然就死了呢。

不然,依照當時遼國官制發展的趨勢,以及已經有“樞密使”之名的存在,耶律德光遲早要正式設立樞密院的。

【契丹是有著治理非契丹人的經驗的,或者說,治理非契丹一般遊牧的民族的經驗。】

【在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時期,他打下了大量土地,除去傳統遊牧範圍的領土外,其餘地區不乏有非遊牧生活的狀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渤海國。】

【渤海國境內主要存在兩大生活方式,北部以漁獵為主,尚且比較原始;但南部地區已經以農業為主,農耕種植廣泛存在,這樣的地區與傳統中原漢人的生活方式已經極為接近。】

【此外,契丹境內生活的漢人也已經不算稀少,一方面,是契丹多次對外征戰擄掠人口回到草原;

另一方面,唐末以來中原地區藩鎮割據,各地互相攻伐,政局動盪,社會生產被嚴重破壞;加之一些地方政權統治殘暴,如北燕劉守光,“燕人苦劉守光殘虐,軍士多歸於契丹”。

而此時地處塞外草原上的契丹在耶律阿保機的治理下,大力吸收各種人口,漢人也不例外。對於北遷而來的漢人實行“依唐州縣置城以居之”的“因俗而治”的政策。

這對於中原經受戰火的漢人來講,無疑極具吸引力,因此大量的漢族軍民或為避禍,或為生存、獲利而紛紛逃奔、叛降至契丹境內。】

【在此期間,契丹依照原有政策,基本上達成了“漢人各安生業,逃亡者益少”的局面。】

漢朝初年。

劉邦對不少漢人投奔契丹的事情,很看得開。

畢竟,造成這樣的情況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中原地區混亂不斷、戰火頻發、君主殘暴,對於普通的百姓、士卒而言,他們所做的一切行為,都只是為了生存、為了活命、為了不至於哪一天就沒了性命。

在朝不保夕的情況下,即使契丹並非傳統中原力量,那又如何呢?——況且,不論日常生活中契丹是否對漢人有歧視,但放在政策上卻是並不要求漢人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而是因俗而治……既然這樣,為什麼不過去試試呢?

若是不受戰火侵擾、不會朝不保夕,即使契丹對漢人有歧視,也比此時的中原要好啊。

這稱不上什麼叛國,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就是相當於當地災荒、遷徙到了另一個地方討生活——以中原百姓的性格習慣,若不是真的覺得別無選擇,通常是不可能離開原有的土地、四處遷徙的。

當然,這些都是普通百姓,至於那些達官貴族主動投奔契丹的,多半就是想要從中牟取厚利了。

宋朝,開寶年間。

對於那些並非被俘虜、擄掠到遼國,而是自己主動遷徙投奔的漢人,趙匡胤多少是有些不滿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zhongzhu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