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開寶年間。
趙匡胤先前還在思考在大宋兵馬截擊金軍的時候,趙構在幹什麼,此時看到了有關趙構的一部分事情,卻是沒有說什麼,既不憤慨生氣,也不贊同欣慰。
他只是沉默。
因為他從這一段事情中發現了他最不希望看到的情況之一。
從之前完顏宗望還在的時候金軍擄掠大宋宗室,到此時趙構南逃入海,都能清楚地看出來趙構的一個固有特性:惜命,非常惜命,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時刻準備著逃跑保命。
這雖然不能說是什麼特別好的事情,但放在大宋這個風雨飄搖的時候,也不能算作壞事——趙構自己的兒子不過三歲,而近枝宗室早已被一網打盡。若是再突然失去君主,那麼為了誰繼位就能讓大宋來上一輪動盪爭鬥。
可若是趙構的這個惜命特點和不信任、甚至懷疑一切的性格結合起來,那就顯然不是一件好事了。
趙匡胤自己就有著對於他人的懷疑,但他的懷疑是有限度的、可控的,所以趙匡胤也並不覺得這是一件多麼需要改正的事情。相反,作為天子,若是沒有疑心,反而去全心全意信任某個或者某些人,那才是災難的開始。
可趙構這個不一樣。
他的權力基石本就不牢靠,看似他是趙佶唯一在大宋的子嗣,讓他的合法性無人可及,但是事實上他有的主要的基石也不過如此——但是大宋所處的境況,僅有這一個禮法上的合法性是不夠的。否則趙構也不會被逼退位了。
而趙構他有什麼能力來擴大自己的權力基石嗎?不是沒有,只要他敢於派兵征戰,只要在戰場上獲得勝利,那麼在內政上就可以進一步改革、換上自己的人手、推行新的政策。
可他不敢。他惜命啊!
這樣的賭注,在不到極限的時候,他會做嗎?而到了極限,大宋還有能力做嗎?
更別提退位一事,讓他對於武將的信任幾乎可以說是全部被摧毀——別看他現在像是非常信任張俊的樣子,張俊確實得信任,但也有張俊沒有觸及到趙構的心理底線的原因。只要一個武將他的行為、力量、影響力開始增長,趙構心中的那條線就很難不被觸及。
而這對於大宋就是災難。
可事已至此,趙匡胤還能說什麼?所以他只能沉默。
【九月初六,楚州已經被圍超過百日。】
【九月十五,完顏昌再次率軍攻城,在這一戰中成功擊殺了守將趙立;而楚州官員臨時推舉參議官程括暫代鎮撫使鎮守楚州。】
【宋朝支援楚州的兵馬中,岳飛再度嘗試進軍,到了三塾(高郵東),卻因為眾寡不敵而無奈停止。】
【九月二十九,在完顏昌的指揮下,金軍終於攻破了楚州,奪得了這一要地。】
【至此,金朝在金太宗期間南下征戰的戰事暫且結束。】
金朝,天會六年。
“結束了啊……”在場女真貴族們紛紛發出一聲嘆惋,他們非常惋惜,又極為遺憾,這大好的軍功、這大好的南下征戰方略、這大好的攻打物件,就這麼結束了。
那他們想要掙一掙軍功,可就不知道要多久之後了,他們家族的子弟想要博取功勞,也要不知道什麼時候了。
更何況,這數次南下,除了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成功做到了將宋國核心宗室一網打盡,後面的完顏宗弼等人可沒有抓到這個新任宋主的康王,這樣一來,在功勞上,在威望上,後面的這些人就差了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一大截,其他將領也差了那些早早就跟著這二人南下的將領們一大截!
女真貴族們暗暗將此事放在心中,打算好好安排一下怎麼把自家子弟放進合適的軍中,好趁著最後的時間好好掙一波功勞,也讓自家的榮光得以長久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