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六年。
“嗯?俺對爹的政策態度有什麼不對嗎?俺很尊重爹的政策啊。”沉浸在喜悅中的朱棣突然被拉回現實,有些不爽。他又看看自己心目中的兩個繼承人,十分疑惑,“太子太孫都很好啊,俺選的繼承人怎麼可能有問題!”
朱瞻基和朱高熾眼神濡慕地看著朱棣,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孝心和贊同。
【在對待太祖政策的態度上,不知道是出於自己是靖難登基的原因,還是真心覺得自己老爹做得都很對,朱棣基本全盤執行了朱元璋留下來的各種政策。說起來是子承父道,太祖之法不可變,但實際上卻並不太合適。】
【朱元璋的一部分政策實際上是不適合長期執行的,需要及時更改,但朱棣沒有。不僅沒有,還做出了一副“祖宗之法”的姿態,這使得後世有想更改的人就迫於種種壓力無法實現。
畢竟,作為自己手中有軍權、有名望的獨攬大權的二代皇帝都沒有更改,後來權力有所失落的皇帝就更沒辦法了。】
【而這些不合適的、需要進行改變的政策也為大明的衰亡出了一份力,甚至是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衰亡出了一份力,如嚴苛死板的戶籍制度、永不降等的子孫分封、自以為善的貞節牌坊、對理學的過度尊崇等等。】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坐不住了,對神蹟這些內容十分不滿:“咱的政策哪裡有問題嗎?咱這戶籍制度也是為了天下好啊!不然,總有人不能安於其業,這樣的人多了,社會怎麼辦?其他人怎麼辦?而且,咱幾年時間就統計完了天下的土地人口,不正是戶籍制度制定的好嗎?”
他有一肚子牢騷想要發出來,心中全是悲憤不滿:“至於這貞節牌坊,咱不是為了端正社會風氣、樹立道德榜樣嗎?不好嗎?”
他扭頭問兒子和大臣們:“咱推崇程朱學問,這學問不好嗎?程朱的學問,告訴所有人什麼是正確的,不正符合咱大明,符合天下所需嗎?”
“還有那子孫分封,”說到這個,他更生氣了,完全無法理解,“咱分封自己的子孫有錯嗎?咱當時打天下,不就為了子子孫孫能夠不用受凍捱餓、看人臉色嗎?況且,這明朝,不就是老朱家的嗎!”
更別說,怎麼他大明之事,還能牽扯到整個民族的衰亡上去?就算和整個民族有關,那也應當是他大明對所有漢人做出了貢獻才對!哪裡能有錯?
漢朝,元朔元年。
別的不說,劉徹對那句“祖宗之法”倒是感同身受,十分贊同。
一旦一個“祖宗之法”立住了,後人想改可不是難上加難?當初他想要棄用黃老之學,阻力何其之大?朝堂、後宮、民間都不乏反對之聲。後來,他想要興兵攻打匈奴,這時,“休養生息”這個祖宗之法又給他造成了不小的阻礙。
他自認手中已掌握大權,又性格堅定、難以動搖,可面對種種祖宗之法,還是頗費了一番功夫。可後世又有多少繼任帝王能像他一樣?不是他自我誇讚,他真心認為自己是千古一帝、不輸堯舜,何等難得?
【至於繼承人問題。】
【朱棣生前立了太子太孫,這二人並非愚鈍之輩,繼位後也兢兢業業,未有荒淫之舉,共同創下了“仁宣之治”。】
【聽起來很好對不對?】
永樂朱棣、他的太子太孫、洪武朱棣、朱元璋、其他時空的皇帝們都點了點頭,這很好啊!
【但治理與私德無礙,卻不能避免他們眼光和政治立足點的問題。】
【朱棣駕崩後,太子朱高熾登基,沒兩天就想要把京城遷回南京,甚至公開稱北京為“留都”,因為死的比較早才沒有成功,他的完全是南方本位思想,缺乏大一統的眼光和格局,險些讓朱棣留下的民族融合打了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