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對於其他部族的壓迫,也讓他們難以忍受,薛延陀、回紇、拔也古諸部群起反抗,共推薛延陀首領夷男為真珠可汗,並接受唐朝的冊封;就連突利可汗也暗中與唐聯絡,表示願意歸附。】
【貞觀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李世民以幷州都督李世積為通漢道行軍總管,從東路率主力直接進攻東突厥腹地;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率領中軍向雲中和馬邑挺進;華州刺史霍國公駙馬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在西路順黃河前進。】
【此外,李世民還安排了李道宗截斷突厥西逃路線,衛孝節截斷東逃路線,薛萬徹帶兵到突厥後方。】
【兵馬共計十餘萬,皆由李靖排程。】
【這一次的作戰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消滅東突厥!不是削弱,不是打擊,也不是逼迫東突厥西遷,而是徹底消滅。】
漢朝初年。
劉邦還記得李靖和李世積兩個名字,李世積不提,李靖在渭水之盟的那段故事中可是有著“軍神”的名號,此時看來,調動六路兵馬、掌兵十萬,最後成功消滅東突厥,確實是個不世之才。
只是,徹底消滅東突厥這個目標的確很好,但僅僅調動十餘萬兵馬——唐朝的兵卒戰鬥力這麼強的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原諒他用“僅僅”來形容十萬人吧,畢竟和整個突厥相比,唐朝出動的兵馬數量確實沒有那麼多,而突厥畢竟盤踞此地已久,哪怕此時內部動盪,可戰鬥力還是在的。
就連那個明太宗親征北伐,都帶了五十萬兵馬。
所以還是那句話,唐軍的戰鬥力、平均的戰鬥力都那麼強嗎?
此時不過貞觀三年,這樣短的時間裡,唐朝能夠給這十萬兵卒都配備完整的盔甲兵器、甚至足夠的馬匹?
明朝,洪武年。
“唐時尚武之風氣,非後世所能及也。”朱棣感慨,在唐朝,習武還是一種上等選擇,無數有能力習文的人同樣修習武藝,始終渴望的是能夠“出將入相”,不僅能夠治理天下,還能夠外出征伐建功立業。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比起一直讀書,更多的人在有機會的時候卻是更願意從軍出征。這也是唐朝軍容鼎盛、戰鬥力極高的一大原因。可是,唐朝之後,這樣的情況就改變了。
朱樉大大咧咧:“這倒沒錯,不過,我大明的軍隊同樣能征善戰,也必然能夠扭轉那不良風氣。”什麼不良風氣?當然是輕賤武人的風氣。
宋朝,紹聖二年。
趙煦同樣對唐朝赫赫揚揚的威勢心生豔羨,若是大宋能夠如此該有多好?可他此時也只能心中想想,大宋現在的情況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改變的,積重難返不外如是。
想要達成唐朝那樣“丈夫皆有志,會見立功勳”的整體環境,道阻且長;更何況,哪怕趙煦多加努力,並盡力保養壽數,也未必能夠把大宋的風氣帶到如唐時的模樣——能夠改變如今的嚴重抑制武人的情況就很了不得了。
【四年正月,李靖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從馬邑(山西朔縣)出發,趁夜襲擊襄城(內蒙古和林格爾),頡利可汗慌忙撤離——“兵不傾國來,靖敢提孤軍至此?”】
【隨後,頡利心腹大將康蘇密降唐,自己又被柴紹和李世積分別截擊,敗退屯鐵山(內蒙古白雲鄂博),餘眾數萬。】
【其後,趁著唐儉安撫突厥之際,李靖和李世積商議,由李世積統率大軍繼後,李靖親自率領一萬精騎,攜帶二十日口糧,冒雪至陰山,又以蘇定方率二百騎兵為前鋒,借濃霧為掩護,長驅直入、直接衝入頡利可汗的牙帳,隨後殲滅突厥萬餘人,俘虜十餘萬。】
【逃走的頡利可汗向西奔逃,裝上了守在西路的李道宗兵馬,最後被將領張寶相擒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