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並不清楚明朝初年的具體政策情況,都在等待神蹟接下來的內容。
【明初,太祖朱元璋雖然打敗了元朝,建立了統一的漢人政權,但元人北歸,屢謀興復。殘餘的北元勢力在嶺北行省,仍很活躍,時常南下侵擾,對明朝構成嚴重威脅。】
【對此,一方面為了保證明朝的北方安寧,一方面為保大明基業萬年永續,朱元璋總結西周以來的歷代統治經驗,施行郡縣制與分封制相結合的統治體制,即設立官府管理百姓,分封藩王拱衛朝廷。】
【同時,效仿春秋戰國諸雄侵奪夷狄土地,尊崇周室天子的做法,實行“諸王靖邊”的策略,這樣遊牧民族就無法擊破像秦、晉、趙、齊、燕這樣的前線尊王攘夷諸侯來實現對中原的征服。
相反,嶺北行省的遊牧民族反而要時刻面對來自諸侯侵奪牧場領地的威脅。】
【他總共設立了十三個塞王(最初九位,後加至十三位),並推動塞王和北部衛所遊牧化,以養出最好的戰馬和牛羊。】
【而塞王們也沒有讓朱元璋失望。自秦、晉、燕、寧、遼等九位親王逐漸成長起來, 他們被朱元璋選中,陸續就國於北防重鎮,在不斷地學習和實戰中中逐漸挑起了戍邊抗敵的重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洪武二十三年晉、燕兩王北征獲勝,朱元璋著手放權於晉王、燕王這些年長的皇子,讓他們頂替功臣老將起擔負邊防重任,統軍出征、巡邊、築城、屯田、練兵並選拔將領,這些戰鬥力強悍的塞王開始在北邊防務體系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頗為感慨:“咱為這天下打算多不容易,分封你們就是為了大明的邊疆安穩、為了大明的千秋萬代。”
唐朝,武德九年。
李建成看著神蹟中明太祖的做法,不由開始回想唐朝初立時的情況。當時確實內外都不太平,也要李世民這個秦王四處征戰,但要是當時把他封到邊塞又會如何?是否能夠避免讓他的勢力坐大、危及自己?
不,不行。那個明太宗不就是藩王造反嗎?把李世民扔到地方,也沒辦法徹底杜絕他對自己的威脅,還不如這樣,找個機會徹底解決一勞永逸。
漢朝,元朔元年。
漢武帝劉徹看著朱元璋陸陸續續分封親子,並給予兵權、讓他們成為北方邊疆的重要部分,雖然理解他的做法,但頗為不贊同。畢竟,漢朝除了匈奴外患,就是內部的藩王壓力。
“這明太祖怎麼想的,分封塞王,必定會招致藩王作亂。今日沒有,明日也必有。”他大漢的例子還不夠嗎?況且,看樣子那明朝和大漢之間隔了不止一個朝代,這些朝代就沒有藩王亂政的例子了嗎?
【朱棣登基後,必然會對藩王進行整頓。】
【但他本人也是塞王出身,在北疆二十餘年,很清楚塞王對北方邊防的作用。特別是在洪武三十一年三月,當晉王病逝之後,燕王朱棣就成了明朝北部邊防中最為重要的支柱。】
【因此,對於北方邊防的情況、責任和壓力,他是最清楚的人。】
【削藩可以,但不可以將北方邊防一併帶累!】
【那怎麼辦?派將領前往?當然不行。邊塞重鎮,控兵無數,一個搞不好,就會重現唐朝藩鎮之亂。不管?更不行。變相削弱了邊軍戰鬥力,是想變成宋朝嗎?】
【沒辦法,只能皇帝自己親自上了!】
【皇帝親自坐鎮北疆,固然邊防壓力會驟然增大,但這不就沒有邊軍被削弱的風險了嗎?邊軍和中央軍合二為一,保證了高戰鬥力,也避免了軍隊失控。】
【皇帝在這裡,皇子皇孫在這裡,皇陵在這裡,朝廷重臣也在這裡,沒有人可以不對自己的安全重視,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