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得心花怒放,越發覺得自己乃是一千古名君,功績不亞於太祖太宗,說不得,還可以比太祖太宗更強幾分。
心情愉快之下,他也讚美自己的臣子們——賢君良臣,才是正道:“眾卿也是朕治理天下不可或缺之人。神蹟說文官不知兵,朕卻不這麼看。爾等熟讀聖賢書籍,自是對兵書也成竹在胸,眼下不少新的兵法兵書便是出自眾卿之手,如何能說是不知兵呢?”
文官們也含笑:“這還要有賴於官家眼光獨到,給了臣等機會……”
【說到此處,就要說宋朝的軍事情況。】
【與唐朝府兵制不同,宋朝施行募兵制,這是在太祖趙匡胤時期就確立的“祖宗之法”。】
【募兵制不是先前的“戰時當兵,閒時務農”,而是透過讓百姓自願從軍,來組成宋朝的軍隊,再由朝廷分發軍餉、承擔軍費,這些士兵就依靠朝廷分發的軍餉日常生活,不從事其他生產工作。】
【募兵制有兩點好處,一方面,自願參軍的百姓戰鬥力要高於那些強制參軍的人,趙匡胤希望藉此保證精銳軍隊的高戰鬥力;另一方面,軍隊的一切開支都依賴於中央朝廷,這也讓趙匡胤能夠將軍權切實把握在中央手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使得募兵制看起來非常美妙,起初確實如此,宋朝的禁軍的高戰鬥力有一部分也來源於此,同時這一制度也維持了宋朝社會穩定。】
【但,到了後來,募兵制反而造成了嚴重的拖累。】
【一方面,由於宋朝計程車兵都是職業軍人,因而很多人都變成了終生制,也就是說,哪怕他白髮蒼蒼、根本無力作戰,也有可能依舊在領朝廷發放的軍餉。這樣的人一多,既拖累了軍隊的戰鬥力,又加大了朝廷的財政負擔。】
【另一方面,施行募兵制的朝廷在後來日益濫用這一制度,將軍隊、主要是地方廂軍當成了收容流民、罪犯的最佳選擇,也就是“以募代賑”。而有宋一朝,由於不抑土地兼併,失地流民的數量極為龐大,由此給朝廷財政帶來的壓力也極為龐大。
到北宋中期養兵費用已達五千萬貫之巨,佔國家財稅收入的70%~80%。】
【宋朝的軍隊,從開國時的二三十萬精銳,急劇膨脹,到了第四代帝王宋仁宗期間,就達到了一百四十餘萬。】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無言以對。他完全不知道說些什麼,頗有種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感覺。自己採用募兵制,本是好意啊?朕一直想要的,都是收復燕雲啊!
他看向自己的兩個兒子,聲音低緩:“你們兩個,知道朕設立募兵制度的用意嗎?知道募兵的要求嗎?”
兄弟二人忙收起看到神蹟中軍隊人數的不可思議,認真答道:“兒子知道。”
趙德昭慶幸自己對這方面曾經瞭解過,趕緊說起募兵時候的要求:“要檢查身高、視力、走步騎馬……身高,應該是五尺八寸(約180cm)以上是上等,五尺五寸(約170cm)以上是合格……”⑴
趙匡胤點點頭,知道他沒記得那麼清楚,也不為難他。
其實,實行募兵制的軍隊成為安置流民的地方,他並不很奇怪。說到底,他在創立制度時就已經想到,也預設將這一制度變成安定社會秩序的一種手段。但,軍隊人數如此膨脹,還是超乎了他的預料。
這麼多人,財政如何處理?需要錢的可不止是軍隊。
況且,如此多人成為了士卒,那民間情況究竟糜爛到了何等地步?他為了安撫武將等,不抑兼併,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嗎?
唐朝,貞觀三年。
小太子李承乾吃驚地看著神蹟中羅列出來的數字:“阿耶,一百四十餘萬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