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化作流民,大量土地拋荒、無糧食種植,這樣下來,饑荒簡直近在咫尺!而隨後朝廷徹底失去統治力,百姓又生活在何人統治下?稅賦如何?
大唐,居然到了此等地步嗎……
想到這裡,李世民的淚水早已湧出。
是誰,是哪個皇帝,把大唐帶累到這般光景的!
【當然,朱棣選擇遷都,也有經濟方面的原因,最終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自宋朝以來,中原地區的經濟中心就變成了江淮之地。這片地方,生產糧食,又商業聚集,可謂是財賦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
【但江南繁華的同時,是南北方的巨大撕裂,是江南和江南以外地區的嚴重不平衡。】
【大明的疆域很大,北方大片地區,也是明朝疆域,卻是窮苦一片,僅有的繁華,大概就是蒙漢交易的“馬市”了。】
【朱棣遷都北平,就是要把明朝的經濟中心,由偏南的南京,挪到方位更居中的北方,重新整合國家的經濟佈局,這樣,國都的經濟力量,就能輻射到更遼闊的北方,使整個大明的所有地區都能受益。】
【而北京所需的物資大都需要依靠漕運來從江南運往北方,因此,漕運日漸繁盛。而漕運的繁盛帶動了運河沿線市鎮的發展,如揚州、臨清和滄州等,也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明朝,洪武十三年。
隨著神蹟講述內容的改變,殿內的氣氛稍稍回暖。
但依舊沒有人敢當出頭鳥,第一個打破這殿內的寂靜。
半晌,朱元璋自己開口了,是誇讚:“老四啊,這一點確實不錯。”他向朱棣點點頭,似是表示肯定,“不止經濟,軍事上的選擇也可以。好歹就像神蹟說的一樣,北京撐到了最後,而且,”他扯扯嘴角,“也沒有被那北方的蠻夷們搶先攻破。”
漢朝初年。
劉邦看著神蹟中明朝江淮一帶的繁華景象,頗為羨慕。
“乃公好窮啊。”他抱怨,“連四匹白馬都湊不齊,整個大漢都好窮,哪像那明朝,都開始考慮地方平衡的問題了。”
抱怨歸抱怨,他很清楚,大漢還是隻能慢慢來,輕徭薄賦,休養生息。
漢朝,元朔元年。
漢武帝劉徹看著神蹟中,隨著漕運繁盛而逐漸繁華起來的運河市鎮,眼睛發亮。
“朕的大漢,能不能也用這種辦法?”劉徹看向了底下的大臣們,語氣期待。沒辦法,他要打匈奴,他缺錢啊!太缺了!
群臣面面相覷,一人出列道:“陛下,眼下大漢多封國,漕運難以暢通。”換句話說,封國經濟獨立,又不用和中央往來,那誰願意沒事兒花錢花人力去開鑿漕運?
劉徹看向了在他身邊擔任侍中的桑弘羊,桑弘羊沒有辜負他的期望,行禮道:“陛下,可先將封國之外的水系利用起來,開漕運以濟軍,變水患為水利。況且,朝廷已經有了渭河南岸開漕渠的經驗。”
劉徹滿意點頭,他也知道漕運一事只能慢慢來,不過現在他也還沒缺錢到不能等的地步。但是,封國的問題再一次被提起,他再次問群臣:“眾位,對封國的問題可有對策?”
沒人說話。
沉默中,中大夫主父偃開口了:“陛下,臣有一個尚不成熟的想法。”(歷史上主父偃於元朔二年提出了推恩令)
劉徹點頭:“會後與朕商討。”
“諾。”主父偃低首應是。
【當然,遷都北京也有一些負面影響。】
【自然環境比南京差,邊防壓力增大,等等等等,這些自不必提。】
【關鍵的一點是,中央朝廷對南方的掌控力度被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