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眼睛紅通通的:“四哥,你以後不能這麼做了,不管你是王爺還是登基稱帝,都不能這麼胡搞了。”生於戰火,死於征途,聽起來倒是壯闊了,但真的是什麼好事兒嗎?你讓你的親人們怎麼辦?
面對這麼一群人,朱棣不敢反駁,只能乖乖地應了,自己再也不這麼胡鬧——雖然他不認為這是胡鬧。
“生於戰火,死於征途嗎……”
不知多少人翻來覆去地念著這句話,似是恍惚,又彷彿在慨嘆著什麼。
劉邦端起酒盞,仰頭一口飲盡,哈哈大笑:“乃公敬這明太宗一杯!當年乃公說過‘大丈夫當如是也’,現在這句話也應當送給他!”雖然確實有所勞民傷財、未曾達到最終目標,但至少這句話很不錯!
其他時空的皇帝們,大多也如劉邦一樣,一杯酒敬送這一位皇帝。
【當然,朱棣這五次北征,除去前兩次,後三次確實勞而無功,而且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是他的北征並非沒有作用,他解決了明朝前期的蒙古問題,透過戰爭手段維持了蒙古各部的平衡,加劇了蒙古的分裂,使蒙古勢力進一步衰弱,無力威脅明朝,保障了明朝北部邊疆數十年的安寧,為接下來明朝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
【他不僅僅是朱元璋政策的繼承者,更是一個有著自己風格的、不安於現狀的開拓者。】
【明末思想家李贄曾經說過: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明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這裡他們看到的不是成祖,還是太宗)
【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諡號文,是為太宗文皇帝。】
【不過,朱棣最終駕崩於外,還是對明朝朝政穩定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好在正統已立、朝政已明,並沒有導致始皇帝那樣的後果。】
明朝,永樂十六年。
哄完兒子孫子的朱棣看著神蹟中對自己一生的評價,臉上都出了心滿意足的笑容。
“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同符高祖”“漠北塵清”……
雖然最終有所遺憾,但能夠得到如此評價,也不枉他此生!他這一生,為的不就是青史盛名嗎!而這最終的評價——文皇帝,可謂是他設想中最好的評價!
況且,還沒有為人詬病他是靖難起家,實在是讓他再滿意不過了。
不過,最後一次執意親征,駕崩在外,確實對朝政有所影響,這次他絕對不會再犯這個錯誤了。
還有就是,“明末”這個詞,看得實在讓人難受。
秦朝。
始皇突然被刺,頓時如鯁在喉——始皇帝那樣的後果?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聯絡前文,是明太宗駕崩在外,意思是朕也崩逝於外?崩逝於外還不算,還造成了嚴重後果?朕的繼承人很明顯是長公子扶蘇——至於為何會想到繼承人方面,顯而易見,帝王崩於宮外對朝政造成的影響,還能有什麼?
能夠控制朝堂、臨時改換繼承人的人……不多,李斯,是其中一個。不,應該說,是其中權力最大的一個。
李斯一個人還不夠,還需要一個近臣,是誰呢?
嬴政冷笑著眯起了眼睛。
下首跪著的群臣中,李斯敏銳地察覺到了不妙。聽到神蹟中點明皇帝死後出現了繼承問題,他就知道自己跑不了了。
畢竟,現在只有他,有能力在前朝串聯,瞞天過海,擁立新帝。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棣簡直要樂瘋了,在看到後世對他的盛讚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