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一本書不一定是單一的主角,它可以多主角。就像數年前一位怪才導演拍攝的電視劇《生存之民工》一般。
它把民工們辛苦工作而拿不到血汗錢,只能在城裡流浪,找活幹的辛酸歷程全都拍攝了出來。
裡面著重刻畫了數個民工的經歷,每個民工所佔有的鏡頭量都差不多,沒有誰在鏡頭量上特別突出。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精彩絕倫。不僅使人投入,更引人深思。
也因此,他們都可稱之為電視劇的主角。換言之,一劇多主的故事結構是存在的。電視劇可以如此,小說當然也行。
顧銘越想,眼睛越亮。
他想到一個很有趣的辦法,便是以自己的為主線,許成語等人為支線的方式把整個故事銜接起來。
他膽子很大,想要寫自己,而且不換名字。
他要充當整本書的見證者,見證每個主角的魂牽夢縈,見證每個人物的爽快,豁達,耿直,陰冷,狡詐。
至他有了這個念頭起,他開始構思,想用最嚴謹的故事框架把整個故事描寫出來。
但他真拿著筆欲寫時,卻遲遲下不了筆。
他發現他真的不會寫,因為小說不是作文。一本小說所蘊含的故事量遠遠超過一篇中學生作文。
他嘗試數次,均想不出最好的起筆方式。就如同一名琴師無法選擇起絃音節一般,無從下手,根本就找不到突破口。
遲疑許多天,他終於選擇暫時放棄此事。畢竟要寫一本書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之事。
既然下定決心要寫,就必須把它寫好。而把它寫好的前提是: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積累,直到自己的筆力足夠支撐寫下一本書時,方才起筆。
二十一世紀正是網路興起、諮詢大爆炸的資訊時代。
想看書很簡單,只需開啟手機,百度一搜書名,便能把整本書搜出來。當然,這其中存在很多盜版小說,雖然內容與正版沒區別,但盜版的文字排布以及彈框等問題,總歸不如原版。
看正版小說要給錢,不貴,一般就幾分錢或者一毛錢一個章節。
顧銘覺得,既然要看人家的書,給錢是應該的。
所以他不吝嗇,選擇看正版的小說,從《誅仙》看起。
這本書並不長,顧銘花了一個星期,將它看完了。
結局如陸思所說,張小凡和陸琪雪在一起了,碧瑤則不知所蹤。
顧銘變得不那麼在乎結局了,他看書時細嚼慢嚥,融會貫通,慢慢學習作者的寫作方式。當然,這也僅僅是試探性的學習。
畢竟,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同樣一個意思,可以用五句乃至是十句不同的句子正確表達出來。
表達方式的多樣化,導致每個人的寫作方式存在區別。
簡單的例子是,“我的錢丟了”這句話,有人會寫“我的錢被人偷了”;有人會寫“我的錢不見了”;有人會寫“不知道是哪個王八蛋偷了我的錢”;還有人會寫“我的錢不翼而飛了”……
所以,顧銘學不到別人的文筆,但不影響他收集一些優美的句子。
若要寫好一本書,首先需要足夠的文字功底,而文字功底的基礎,便在於字、詞、成語、句子的積累。
顧銘發現,《誅仙》的作者的確厲害。他對人物、環境、心理、對話等描寫都非常細膩,屬於那種看上去非常豐富精美,卻又沒有絲毫累贅感的文筆。
這種強大的基本功,必然是多年的積累所致。
顧銘徹底釋然了,他明白自己寫不出這樣好的書,至少現在不行,所以需要進一步學習與積累。
他開始看其他書,看《悲傷逆流成河》,看《多情劍客無情劍》。
看得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