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於程詢、唐栩,說是程詢和唐栩沒有正式認下卻盡心撫育的徒弟,並不為過。
不論是出於責任還是情分,程詢都會為供應軍需盡心竭力,幾次為此肝火旺盛,發力整治兵部趁機牟利的堂官。
身為次輔的董志和與程詢政見不合,相互作對已成習,何況,次輔在外征戰的兒子,大放異彩,卻不肯領受封賞為家族增光,不亞於在天下人面前讓董家陷入人們的猜忌質疑之中。
觸犯刑律、違背皇帝和首輔宗旨的事情,在當時,董志和與黨羽不會做,但是,要找到膈應程府與唐府、整治董飛卿的人和機會,並不難。唐家二房就在其列。
董家給了唐林、唐徛幫襯著兵部籌備軍需的機會。
唐林、唐徛費盡心思尋找牟利的空子,也找到了,兵部兩名官員與父子二人逐步達成共同牟利的默契,前提是不可做得引起人注意。
在當時,兵部那兩名官員說服了唐林,有兩次請他墊付部分軍餉,允諾會以雙倍數額上報朝廷,國庫撥出銀兩之後,八成利潤歸唐家二房,且立下了字據。
唐林、唐徛不疑有他,盡心竭力,掏空了數年來積攢的家底。
然而,直到唐修衡班師回京,朝廷也沒發放這筆開銷。唐林追著兵部官員詢問,那兩人只推說論功行賞是要事,過了這一段,才能清算別的賬務,至於多久,要看今上何時有閒心理會。
唐林仗著有字據在手,加之唐徛時年秋日要下場考試,不宜生事,便耐心等著。
唐徛算是很爭氣了,最終考中進士出身的功名,循例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
兩個月之後,唐修衡上摺子給皇帝,稱近日才知,在外征戰期間,叔父唐林、堂弟唐徛竭力幫襯兵部籌備糧餉,並自掏腰包,雖然曾再三向相關官員索要雙倍銀錢,但目前已反思悔過,再不會犯,出手的銀錢,再不會討要。
皇帝看了摺子,賞了唐林一柄玉如意,讓傳話的太監告知唐林: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積攢近二十年的家底,就那樣打了水漂,唐林不甘心,轉頭去找兵部那兩個官員。
那兩人就說,皇上都賞你了,還要怎樣?眼下別說我們了,就算換了首輔,也不會再提及那些事。人嘛,忙一場要麼得名,要麼得利,你已得了好名聲,還要怎樣?大不了,我們寫個請罪的摺子,把當初體恤朝廷、為了請你出錢出力才寫下的字據上交今上?不怕告訴你,那可是唐家小侯爺安排給我們的差事。想發國難財的主兒,沒掉腦袋就該燒高香了,你能活著就不錯了。
要到那時,唐林才知道,自己被唐修衡算計了。他得什麼好名聲了?皇帝那句知錯就改、善莫大焉能給他帶來怎樣的名聲?
他一生都無建樹,文武皆不通,氣性卻大得很。當日病倒在床,幾日後撒手人寰。
對於此事,唐徛把唐修衡視為殺父仇人,孝期內,沒少勾結董志和的黨羽,給堂兄添堵使絆子。
按唐修衡的意思,是把這人除掉,但是唐栩覺得,沒必要下殺手,也是為了兒子著想——在沙場之外,心狠手黑的事情儘量少做,把握不好分寸,興許會引起昔日同袍的質疑。
唐修衡不贊同,但願意尊重父親的態度,對唐徛的手段,便一直是不軟不硬,不讓他出頭,也不一悶棍打死。
末了,董飛卿道:“唐林、唐徛私德方面,我想誇幾句,都找不到下嘴的地方。你知曉與否都一樣,不如圖個耳根子清淨。”
蔣徽聽他說完,也已順道算清楚了賬,“那麼,這人不用留了。”
“我來吧。”董飛卿說。
蔣徽好奇:“作何打算?”
董飛卿慢條斯理地說:“我打算把他拆了。”
蔣徽想不出,他指的是哪種懲處人的酷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