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說到這陶成道,也是個奇人。
此人本命陶廣義,是元末的一婺城書長,一身學問卻對儒道並無太大興趣,反而一心鑽研煉丹修仙,許是他在煉丹上著實沒什麼天分,可謂屢煉屢炸,也許是炸爐炸多了,這人便將興趣轉到了爆炸的藝術上,開始鑽研起了火藥。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他的家鄉婺州路後,此人攜徒弟將其在火藥上的先進技藝獻上,幫助洪武帝奪了天下,後洪武帝便賜名“成道”,以祝福他早日完成心願,因其才能,他在洪武初年一路上升到兵部侍郎,只不過後來許是覺得從政之路影響了他搞發明的速度,在洪武中期辭官在家專心搞研究去了。
原本這樣的人才會在國家的有意隱藏下做一輩子暗地裡的英雄,只有等到後人翻閱史籍之時才會發現他的存在,但天才總是不甘於寂寞的,五年前這位陶老先生搞了件大事,將他的大名傳遍了五湖四海——他決意征服天空。
就和所有對於天空充滿嚮往的先人一樣,老先生對如何上天也充滿了幻想。
他從紙鳶上得到靈感,認為只要將自己送到一定的高空,就能和紙鳶一樣藉助風的力量在空中翱翔,所以他手持巨大的紙鳶坐在綁了四十七支火箭的飛車上,試圖藉由火箭點燃時候的推進力將他送到高空之中。
他也的確成功了,
在華夏的發明創造圈,有個奇怪的傳統,叫做大樹底下好乘涼。
但凡有些什麼全新的發明創造和改造都喜歡往老前輩身上靠,沾個光的同時也算是打起廣告效應,譬如木製品一定要綁上魯班、各種奇妙造物要找上孔明先生,藥方子要掛上孫思邈,這都是老操作了。
而黃婆機也是這樣一個大樹下的產品,它是由一群民間匠人在現有紡紗機械上改進後的結果,透過手搖施加動力,以一個紡輪帶動七個紗錠,只是這樣的機械體積龐大,還需要用皮筋進行力的傳導,因為造價高昂。
大明人口眾多,人力也便宜,尤其是一些偏遠山區,勞動力四捨五入就是不要錢,比起花力氣製作大型機械,在此之前更多商人的選擇都是將勞務外包。
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市場要得急,價格也高,搏一搏,毛驢變馬車啊。
在現代商業術語中,有一個情況叫做“鯰魚效應”,指的是在魚群中放入幾條以魚為食物的鯰魚,魚群有了生存壓力,反而更有活力,如今大明的市場就是如此。
自六月,因對棉紗的需求,市場上湧入大量製造工坊,這些使用和改造各種紡紗機械的工坊靠著自己的產量是市場佔有率漸漸主導了紗製品市場,為了追上時代的潮流越來越多的手工坊市也不得不購入這些升級後的機械。
時間轉入八月,應天府市場上棉紗的供應量很快便追上了需求,在各方努力下,甚至還有了超過的跡象,雖然應天府的市場只是全國的一小部分,但作為首都,又是紡織業的中心地區,應天府的各項資料和指數無疑都極有代表性。
“棉紗的產量過甚,價格已經開始下跌,上月內價格已破兩成,趨勢仍是不減。”負責監控全國物品價格的戶部右侍郎夏元吉將自己工作半旬的勞動成果雙手呈上,待到內官從他手中取走奏摺後他躬身而立,從始至終不曾抬頭,一舉一動皆是遵循面聖禮儀——即便他現在拜見的是大明太子,而不是當今天子,也步步遵循,絲毫不敢有絲毫謬誤。他入官場年歲尚淺,資歷遠不到能夠面聖的程度,能夠在今日前來拜見太子殿下,除了這件事情由他負責之外,主要也是託了長得好的福。
大明有律,六部天官派出奏事的必須是模樣最端正、說話聲音也最為雄渾響亮之人,哪怕實力再強,有口吃或是面上有疾的人都不能面聖,這倒不僅僅是因為大明皇帝有那麼點顏控的小毛病,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