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實驗的深入,艾倫感到越來越大的壓力。參與者的狀態各異,有的人適應得很好,而有的人則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焦慮。尤其是實驗室中幾位出現心理失衡的參與者,使得艾倫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研究方向。
其中一位參與者,名叫艾米,移植後對自己的新記憶表現出了強烈的不適感。艾倫在一次回訪中,發現她經常沉默,眼神中流露出迷茫。艾米告訴艾倫,新的記憶雖然給她帶來了幾分快樂,但同時也讓她對自己的過去產生了懷疑。她開始覺得,自己可能再也無法回到曾經的生活。
艾倫意識到,記憶的移植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挑戰,更是情感和心理上的考驗。他決定與艾米深入交流,試圖幫助她找到失落的自我。
在一次心理輔導中,艾倫引導艾米回憶起她移植前的生活。艾米說起自己曾經的夢想,關於成為一名藝術家的執著,以及與家人和朋友的珍貴回憶。隨著交流的深入,她開始流露出對自己過去的情感,而這些情感正是新記憶所無法替代的。
艾倫認真傾聽,試圖幫助艾米重建對自我的認同。隨著談話的深入,艾米開始意識到,雖然她有了新的記憶,但她的核心自我並沒有改變。她逐漸明白,記憶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內容,更在於它們如何塑造一個人。
這次交流讓艾倫感到深受啟發。他開始反思,科技的快速發展是否應該建立在對人性深刻理解的基礎上。他決定在下一次團隊會議中,提出重新審視實驗的倫理框架。技術的進步不能以犧牲人性為代價,尤其是在涉及記憶和身份的研究中。
艾倫與團隊成員討論,強調必須在實驗中引入更多的倫理考量。他希望每位參與者都能被視為主動的個體,而不是被動的實驗物件。在這次討論中,艾倫還提到應該加強對參與者心理狀態的監控,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支援和選擇權。
在艾倫的推動下,團隊開始重新調整實驗設計。他們決定在每次記憶移植後,進行更為細緻的心理評估和輔導,以確保參與者能夠在新記憶和自我認同之間找到平衡。艾倫的這個提議獲得了團隊成員的認可,大家都意識到,技術的成功不能僅僅依賴於實驗資料的結果,而是要重視參與者的感受和體驗。
與此同時,艾倫還希望透過與心理學家的合作,進一步研究記憶移植對心理狀態的影響。他邀請了一位名叫哈莉的心理學專家加入團隊,旨在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記憶如何影響個體的身份認同。
哈莉的加入為團隊帶來了新的視角。她建議開展一系列實驗,探索不同記憶內容對心理狀態的影響。艾倫和團隊決定將實驗的範圍擴大,探討如何透過記憶的植入幫助人們克服心理創傷,並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
在一次小組會議中,艾倫和哈莉分享了他們的想法。團隊成員們積極響應,大家開始討論如何設計出能同時兼顧技術與人性的實驗。經過反覆的討論和修改,團隊終於達成了一致的實驗方案,並決定在未來的實驗中實施這一新的方向。
儘管新方案看起來前景光明,但艾倫心中仍然隱隱感到不安。他意識到,每一次實驗都可能對參與者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他開始更加關注那些處於心理危機中的參與者,努力確保他們在技術的推動下不會迷失自我。
艾倫在思考中,也感受到對技術的渴望與對人性的關懷之間的矛盾。他努力想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但隨著實驗的推進,他深知,未來的道路將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